近期,漢堡港的CTT集裝箱碼頭依舊熱鬧非凡,貨輪往來頻繁,然而,歐洲出口商們的內心卻難以安定。美歐雙方雖然近期發表了聯合聲明,表明在貿易協定框架上達成了共識,但高關稅的威脅依然像一塊巨石,壓在歐洲經濟的胸口。
根據聲明內容,美國將對歐盟大部分商品征收不超過15%的關稅,這一上限涉及汽車、藥品、半導體芯片和木材等關鍵出口商品。事實上,美國此前對歐盟實施的高關稅已經對歐洲出口商造成了重創。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歐元區整體出口出現下滑,尤其是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大幅下滑超過10%。
這一數據背后,是歐元區貿易順差的急劇萎縮。6月,歐元區出口環比下降2.4%,而進口卻增長了3%以上,導致貿易順差從5月的156億歐元大幅縮水至28億歐元。其中,對美出口的下滑尤為顯著,直接凸顯了美國關稅措施的強大沖擊力。
經濟學家分析指出,這一出口下滑其實并不意外。許多企業在關稅正式生效前搶運貨物,導致新稅率實施后出口量迅速下跌。歐元走強和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也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出口商的壓力。
自年初以來,美國逐步提高針對歐洲商品的稅率,從6月的10%“對等關稅”上調至8月的15%基準關稅,汽車生產商甚至面臨25%的關稅,而鋼鐵和鋁產品的關稅更是高達50%。這些稅率遠高于美歐之間的歷史平均水平,讓歐洲出口企業措手不及。
盡管7月底美歐雙方宣布就關稅議題達成了框架性安排,但協議細節的磋商進展并不順利。歐盟發言人表示,無法預測美國何時會發布汽車關稅的行政命令,談判的“最后一英里”總是最為艱難。
在這場關稅風暴中,歐洲的多個支柱產業首當其沖。汽車業承受巨大壓力,德國和法國的車企對美國市場高度依賴,關稅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難以制定長期規劃。盡管協議中提到汽車關稅有望降低,但在具體措施落地之前,車企仍需按照高稅率進行預算和定價。
金屬行業同樣面臨困境,鋼鐵和鋁產品繼續承受50%的高稅率,德國和意大利等出口大國的訂單大幅減少。酒類產業也未能幸免,法國葡萄酒和意大利烈酒面臨15%的關稅,給行業帶來了重大損失。
面對高關稅,歐洲企業正在積極尋求應對策略。一些企業通過提價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如寶馬和奔馳等品牌已經在美國市場提高了售價。同時,加快本地化生產也成為應對高關稅的重要手段,車企考慮擴大在美國工廠的產能,以降低關稅風險。
調整市場布局也是企業的應對策略之一。部分中小出口商轉向東南亞、中東等市場,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然而,轉型并非易事,對于利潤有限、缺乏溢價能力的企業來說,關稅壓力往往直接轉化為利潤下滑甚至裁員的風險。
這些企業的困境已經反映在了宏觀經濟數據中。今年6月,歐元區工業產出環比下降1.3%,顯示出制造業承受的壓力。雖然二季度歐盟國內生產總值仍保持正增長,但工業走弱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對于依賴外需的國家如德國和荷蘭來說,出口下降可能會在未來影響投資與就業。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汽車關稅遲遲不能下調,今年三季度歐元區出口將面臨更大的壓力。這不僅會拖累企業的盈利能力,還可能波及歐元區整體的經濟增長,為歐洲經濟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