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行業追逐流量的浪潮中,真正的破局者往往選擇深耕。作為小鵝通賦能標桿案例的代表,讀書博主李小墨的故事,是一部從報社記者到年入百萬創業者的蛻變史,更是小鵝通創始人鮑春健發起的《老鮑對話標桿客戶》欄目中,極具參考價值的實戰樣本:它清晰展現了小鵝通作為私域工具,如何通過結構化產品體系,將 "海綿閱讀法" 從公眾號方法論升級為銷售額 200 萬的訓練體系,助力創作者實現從流量焦慮到 "精準用戶持續轉化" 的躍遷。十年沉淀證明:當工具遇見極致專注,"小而美" 能創造大價值。
從媒體人到讀書博主:十年深耕走出 “小而美” 路徑
李小墨的職業轉型,堪稱內容領域 “專注者” 的典范。出身新聞專業的她,曾任職《海南特區報》記者、公眾號自媒體大號主編,積累了扎實的內容運營經驗。后來,因明確 “成為作家” 的夢想,她開通讀書公眾號 “深夜書桌”,正式踏上讀書博主之路,至今已深耕十年。
十年間,李小墨沉淀出兩大核心成果:其一,閱讀方法論書籍《海綿閱讀法》加印 12 次,豆瓣評分 8.0、微信讀書 7.6 萬人讀過且推薦值達 88.3,成為高口碑暢銷書;其二,2021 年起在小鵝通上線 “海綿閱讀訓練體系”,歷經 10 期迭代優化后與書籍形成聯動,目前已辦到第 14 期,銷售額超 200 萬。
今年,她進一步在小鵝通鵝圈子搭建 “海綿閱讀踐行圈” 年度陪伴社群,構建起 “書籍啟蒙 — 訓練體系實操 — 社群陪伴” 的完整服務體系 —— 讀者可通過書籍掌握方法,借助訓練體系(含1 對 1點評、答疑)深化實踐,再通過社群獲得長期堅持的動力,這套 “小而精” 的模式,讓她在競爭激烈的內容賽道站穩腳跟。
海綿閱讀法:不追數量,只重 “吸收” 的讀書邏輯
“讀書的價值,從不在數量多少,而在吸收了多少,以及這些內容給人生帶來了多少改變。” 對話中,李小墨這樣解讀《海綿閱讀法》的核心。在她看來,一年精讀 1 本并極致踐行,遠勝于走馬觀花讀 100 本 “無效書”—— 這種拒絕 “形式主義閱讀” 的理念,也貫穿在她的產品設計中。
以小鵝通上的海綿閱讀訓練體系為例,李小墨始終堅持 “只打磨一門產品”,圍繞心理學 “內在動機理論”,從歸屬感、勝任感、自主性三大維度設計服務:
● 歸屬感:主動分享個人經歷拉近與用戶距離,設置破冰環節、“找搭子” 互動,讓用戶快速融入;
● 勝任感:提供作業示范引導模仿,私信幫扶未完成作業用戶,推出 “堅持困難戶守護計劃”,幫用戶建立成長信心;
● 自主性:針對成年用戶兼顧工作家庭的痛點,設置 8 天補作業日,提升時間靈活性。
此外,訓練體系還通過 “100% 作業點評”“14 天示范共讀營” 形成 “訓練 - 反饋 - 解決” 閉環,搭配開營宣誓、營歌、天使守護計劃等儀式感環節,既保證實操性,又傳遞積極情緒價值。
拒絕流量焦慮:小鵝通助力下的 “精準變現” 破局
談及轉型與成長,李小墨坦言曾陷入 “流量困境”:早期公眾號靠廣告變現時,需緊盯閱讀量與漲粉數,后期流量下滑、廣告減少,還曾因想 “兼顧多方向” 導致能量耗盡。而真正的轉折,始于在小鵝通搭建起 “產品 + 社群” 的私域體系。
“現在我不再焦慮流量,因為在小領域做到了極致。” 李小墨表示,通過小鵝通,她的書籍、訓練體系、社群能精準觸達有閱讀需求的用戶,無需在泛流量中內卷 —— 書籍持續帶來精準客群,訓練體系與社群完成深度轉化,用戶共識易達成、成交鏈路順暢,最終實現年入百萬的穩定收益。這種 “不追爆款追精準” 的路徑,也印證了小鵝通在 “內容變現 + 用戶運營” 上的核心能力:為 “小而美” 個體提供從內容承載到商業閉環的全鏈路支撐,讓創作者能沉下心深耕優勢領域。
《老鮑對話標桿客戶》欄目始終致力于挖掘像李小墨這樣的標桿客戶案例,通過他們的實戰經驗,展現小鵝通如何作為工具與生態平臺,助力不同行業的個體與企業突破成長瓶頸,實現可持續的商業價值。未來,該欄目還將持續對話更多領域標桿客戶,為內容創業者提供更多元的破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