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能在我們企業跑起來嗎?沒有海量數據也能玩轉AI么?AI落地企業后能帶來哪些改變?”在近期的全球商業創新大會上,用友網絡助理總裁、數據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李進闖被問得最多的,正是這些關于AI落地的問題。李進闖給出清晰的答案:AI落地,根本不用等,現在,就是最好的行動時機。
01 別被“數據門檻”嚇退,AI落地清晰有路徑
一提到AI,很多人下意識覺得“得有海量數據才行”。自家企業數據零散、規模有限,似乎沒法觸碰AI?其實這也是對AI的一大誤解。
AI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效率助手期,此時的AI無需超越人類智能,對數據的依賴也遠沒想象中苛刻,更像一位“超級助理”,幫企業處理重復工作、快速分析數據,直接提升管理效率,這一步所有企業都能立刻啟動;
第二階段是AI自主成長期,需海量數據支撐,AI智能程度將超越人類。
當下可先把“效率助手”的價值做透,就是最務實的選擇。就像保險行業的規則引擎、翻譯行業的智能工具,AI對很多行業的重塑早已開始。
02 從看數到用數,從效率助手到智腦
AI在企業的落地是從“工具”到“助手”再到“智腦”的漸進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L1:看數(BI)—— 管理者的 “指揮棒”
特點:指標固定,主要供中高層使用(比如月度銷售報表),輔助決策。
痛點:基層員工難獲數據支持,且數據滯后(常為 T+1 甚至 T+5),難以及時響應業務變化。
L2:問數(ChatBI)—— 人人可用的 “數據助手”
特點:支持自然語言交互(比如 “湖南 vs 湖北上月訂單金額差多少”),能自動分析原因(“為什么江西銷售額下滑”)、模擬未來(“原材料漲價 1 元對利潤影響多大”)。
價值:業務員、店長等基層人員也能隨時查數據,IT 部門不用再天天做報表,管理顆粒度更細、響應更快。
L3:用數(DataAgent)—— 業務崗位的 “智能助理”
特點:能主動發現問題、協同處理任務。比如庫存管理中,它會實時盯著庫存與安全線的差距,一旦超標就自動提醒補貨,甚至給出具體方案(需人工確認)。
案例:某企業的庫存 DataAgent 發現 “基地項目倉” 周轉率低,自動追溯到 “4 寸芝士冰淇淋蛋糕” 庫存異常,分析出是 “安全庫存設置不合理”,最終建議將安全庫存從 400 件調整為 739 件,精準解決積壓問題。
L4:智腦—— 自主決策的 “超級大腦”
特點:無需人工干預,多個 AI 智能體聯動工作。比如生產、采購、銷售智能體協同制定排產計劃,自動響應市場變化。
03 破解落地難題、實戰方案已成型
企業在推動 AI 與數據深度融合、真正讓 AI “用起來” 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四個“攔路虎”。結合實踐,實戰方案已成型:針對 AI 輸出結果不靠譜的 “幻覺” 難題,采用 “大模型 + 本地小模型” 架構,通過多源數據交叉驗證(如用生產數據校驗銷售數據)提升結論可靠性;對于 AI 計算過程看不懂的 “黑盒” 難題,構建 “人機協同” 機制,讓員工參與算法設計、流程優化,實現 “過程透明、結果可驗”;面對 AI 聽不懂企業 “行話” 的 “術語壁壘” 難題,用 RAG 和向量化技術,把企業獨特的指標定義、計算規則 “翻譯” 給 AI;而數據安全與訪問效率難平衡的 “權限風險” 難題,則通過基于企業指標體系的權限控制系統解決,確保不同崗位只能獲取 “該看的數據”。
04 這些企業已經嘗到甜頭
從財務到庫存,AI正在多個場景創造看得見的價值:集團財務智能分析中,用自然語言提問3秒出結果,發債計劃制定時能預警風險并建議對沖方案;下屬企業報表解讀,原本人工3天的工作AI1小時搞定,還能識別風險、對比行業差距;庫存健康管理中,DataAgent自動監測問題、追溯根因并支持一鍵執行,某企業借此減少30%呆滯庫存,提升25%庫存周轉率。
AI是必然趨勢,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都無法回避;數據是基礎,沒有業財一體的信息化建設,數據就是“無源之水”;模型是核心,本地數據模型是AI發揮價值的關鍵。AI落地無需等待“完美數據”,從“效率助手”起步,用“AI+數據”破解核心難題, 現在,就是行動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