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新榜(ID:newrankcn),作者:貓哥BroCat,授權轉載發布。
過去這兩天,我們見證了一個公眾號的置死地而后生。
5 月 25 日晚9:00,知名條漫號“大人別出聲”用一篇長文與讀者告別。文中稱,團隊已經 4 個月接不到任何廣告,“終于撐不下去了”,已于 5 月 9 日遣散了所有員工,公號也“死掉了”。
文章發出后,“一個優質公眾號的死亡”刷爆了新媒體人的朋友圈,有人惋惜,有人不平,還有微信相關人士透露,之后對條漫號會有更多的功能支持。當天夜里,文章在看量突破 1 萬,為賬號建號以來第二高峰。
次日晚,“大人別出聲”再次發文,但這次是一篇“感謝信”,表示公眾號將繼續運營。
因為據說“告別信”發出后,來自讀者、資方、同行大佬的各色橄欖枝絡繹不絕,團隊感動得一夜沒睡。“沒有想過,居然有這么多的人愿意幫助我們。”
“死亡”短短 24 小時后,“大人別出聲”涅槃重生了。
但回頭再看,作為不少同行公認的高質量賬號,“大人別出聲”為何會走到“絕境”,他們的崩潰又為何能夠產生如此大的行業影響力?團隊的下一步又將走向何方?
昨天新榜聯系采訪了團隊核心成員,在他們的自述中,我們逐漸了解到,這可能是一個在資本、內容、流量的博弈中過度堅持初心,反而差點迷失自我的故事。
01
黑馬出世,資本加身,
內容團隊的迷失和掙扎
時鐘撥回兩年前。
2018 年末,條漫號“大人別出聲”橫空出世,粉絲為 0 時,首篇文章閱讀量即10w+,第三條推送《想放棄的那個夜晚》有超過 40 個百萬級的微信公眾號轉發。畫面一流、文案細膩,賬號的電影感條漫無論創意與內容都在市場中獨樹一幟。
這匹黑馬很快獲得了投資方的注意。“我們當時什么也不懂,就覺得肯定有投資方進來的話,我們會更好地活下去,所以在那個時候就接觸了第一次投資。”
資方的眼光是銳利的。 6 個月后,賬號同名推送《大人別出聲》再次助燃條漫市場,引“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競相轉載,一時間流量與口碑雙立。
然而,接受投資,給創作團隊帶來的影響是多面的。
首先是經濟上的“溫室效應”。獲投后,團隊鳥槍換炮,升級了基礎設施,從此將精力全副集中在內容創作上,而忽視了商務接洽、行業人脈、賬號運營等內容以外的基礎運維操作。
“我們覺得只要把內容做好,其他包括營銷推廣或者商務資源這一塊,投資方都可以給我們解決”,“大人別出聲”坦承道,“我們一直覺得內容很重要,對吧?但沒有人告訴我們商務同樣重要。舉個例子,接廣告的時候,我們沒有準備案例,也就沒有辦法去接到廣告,甚至我們(之前)沒有想過接廣告這件事。”
同時,投資方介入下,創作者的觀點也在與資本發生著沖突。
據“大人別出聲”介紹,在賬號的調性和機動調整上,以今年疫情為例,團隊希望進行針對性的內容調整,然而在資方大規劃下,團隊無法及時把控進度和方向,船雖小,卻沒有調頭的方向盤。
“在有投資方的情況下,會讓我們處于一個比較安逸的狀態,過于依賴投資方。商務媒介資源也好,甲方真實需求也罷,我們沒辦法親自掌控。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現在屬于一個行業的什么水平,不知道我們的錨點在哪,也不知道我們的位置是什么,這件事的發展規律是什么。”
一個月之前,團隊與投資方結束合作,開始艱難地獨立行走。
然而,當溫室的塑料膜抽去,冷風中的理想主義之花很快蒙上寒霜。
接不到廣告、發不出工資,團隊漸漸陷入絕境。
5 月 25 日,賬號后臺的兩百萬粉絲收到了一篇陳述理想主義與痛陳現實困境的告別信:《一個叫大人別出聲的公眾號在今天死掉了》。
02
藏在巷子里的好酒:
條漫號困境
2017 年前后,隨著4G的普及,長圖閱讀的技術封印解除,視覺效果上的優勢很快使門類風靡一時:GQ實驗室、局部氣候調查組、匡扶搖、混子曰、人類關懷計劃、不會畫出版社等頭部號順次崛起,一時間巨頭林立,藍海迅速泛紅。
然而, 2019 年以來,條漫號市場浮現出不爭的事實:優質號越來越不好做了。
新榜曾對一些考慮賣號的優質條漫號進行采訪,有負責人表示,除了行業普遍存在的招人難,條漫制作的投入過高,賬號做到頭部的成本太大。這些此前采訪的賬號,如今均已轉型放棄條漫業務。
“大人別出聲”的團隊里,最高峰值有 14 個人左右,插畫師占60%,其余40%為編劇。單條內容制作成本上,人工成本近 2 萬元,時間成本在半個月左右。
“我們號跟其他同類型號相比,有一個我們比較敢說的區別,我們在畫面的制作精良程度上遠遠要高于現在大部分同行的號”,“大人別出聲”表示,對內容的高要求給了團隊極大的成本壓力。
在高昂的成本下,根據新榜公眾號回采數據,“大人別出聲”在 2019 年上半年的10w+文章占比達76.9%( 13 篇中有 10 篇),而 2020 年上半年推送頻率翻了三番,10w+卻不足總量的十分之一( 42 篇中僅 4 篇)。
賬號點贊前十中,只有 1 篇條漫內容來自于 2020 年, 5 篇屬于 2019 年上半年。
在激烈的流量爭奪戰里,“大人別出聲”認為自己的相對失勢與傳播有關:愿意將他們的作品分享出去的人太少。
“我們其實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信息,就是分享是發生在人群之中的。用戶群體其實是需要錨定在一個范圍之內的,比如學生群體、都市群體。我們現在的內容本身太深沉,不輕松,本身也不容易被分享,加上只是在打一種年輕人情緒的共鳴,沒有垂直的群體性,就導致了分享的人少。”
團隊坦言,過于堅持理想化,導致賬號在現實策略上考慮不足。“我們本質來說還是做內容的人,如果說真的懂從運營方面去解決問題的話,其實也不至于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03
“恰飯”的重量:
粉絲期許、文人情懷與甲方難題
在“大人別出聲”的告別信里,還提到了一點,那就是粉絲對創作者廣告變現行為的抵觸。
有人給他們近期的一條廣告內容留言:“你們竟然接廣告,好煩,取關了。”其抗拒之情深切,令創作團隊選擇暫時關掉了把后臺彈窗消息,“因為不敢看”。
然而,當我們聚焦他們的這條廣告內容,會發現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這條推送于 5 月 20 日的飲品投放,其形式、文案、視覺風格、情感基調均與“大人別出聲”原有調性大相徑庭。
粉絲抵觸的或許不只是廣告行為本身,“變味兒”了才是忠粉憤怒的來處。
針對這一點,“大人別出聲”表示,這條極為匆忙的廣告是為了給團隊小伙伴們發最后一次工資,在絕境中妥協的產物。
團隊原有的商業能力匱乏, 4 個月接不到合適的廣告,因而在甲方的博弈中顯得無力。
這種乙方話語權的缺失也不僅僅是出于“大人別出聲”的商業短板,同樣是整個內容市場環境所導致的結果。
作為條漫,由于制作成本高,投放費用通常略高于同等流量的圖文投放。以賬號“雜亂無章”為例,負責人向新榜表示,條漫的廣告投放會比圖文投放高出30%左右。
一位知名情感圖文賬號主理人對新榜表示,目像“大人別出聲”這樣情感細膩的賬號,在變現上還存在著甲方認可度的難題。
情感內容是C端的剛需,但從B端的角度看到是不一樣的世界,“甲方是比較精英的,他們的思維會更偏向創意一些,情感內容在他們眼里會有‘雞湯’和‘矯情’的感覺,會讓他們覺得和自己調性不符”,該主理人解釋道,“你覺得你內容好,是在用2C的尺度來評判的,實際上真正能靠品牌廣告掙錢的是既做好2C的內容,也保證內容2B的接受度。”
事實上,優質情感號的粘性可能會比創意號還要高,用戶對廣告的包容性極強。“至少我接廣告的時候,評論里‘終于接到廣告了’表示欣慰的會比抗拒的要多得多。”該主理人說。
04
發文告別促成反轉,
商務與資本齊拋橄欖枝
事實上,在“大人別出聲”推送告別信的那天,團隊只剩下兩個月的備稿。
經濟困境前,他們選擇用成本最低的文字形式向讀者們告白:經營困難,推送頻率即將下降,有停號可能。
萬萬沒想到,這篇甚至沒有開贊賞的文章,成了賬號的速效救心丸。
發布后首先有大批的粉絲留言鼓勵,不少粉絲找其他文章贊賞為賬號“充電”。
其次,在媒體行業的廣泛轉發下,“視覺志”“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小聲比比”“曲瑋瑋”等頭部號紛紛向“大人別出聲”伸來橄欖枝。
“原來有這么多行業頂流的人在關注著我們,大家說了很多話,比如‘你們需要資金,我們這里有’、‘缺廣告資源我來幫你推’,還有好多投資人的信息說‘你們要來哪個城市我來養著你們’……”
據悉,僅推文當晚,團隊就收到了約四五千條留言、評論、私信。
“昨天我們哭了挺長時間,真的沒想到新媒體行業是一個挺有人情味這么一個行業。因為在別的行業里邊,我們基本上沒見過,就是同行的人會義無反顧的去選擇去幫你干一些跟自己利益無關的事兒。語言無法形容的感謝。”
目前,“大人別出聲”團隊正在重新審視賬號,除了“活下去”以外,妥善利用業內人士的資源扶持,對整體運營進行全面反思和整頓。
他們表示,團隊暫時沒有力量招新人,只剩 3 位主創,其中一位將全盤轉型商務,“從 0 學起”,為“大人別出聲”的未來補課。
“過去我們把理想和現實扯得太開了,其實這件事沒有那么絕對,并不是站在完全對立面上的關系。我們喜歡創作,去做能打動別人的東西,也可以在商業盈利上有折中,達到最優解。”
三位主創中,有兩人是京漂 90 后,他們原已做好了兩個月后花光所有的錢、回老家的準備。
但在經歷了一次跌宕起伏的現在,他們眼中的北京天空,“太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