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近期舉辦的年會上,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的副司長郭守剛發表了一項備受矚目的言論:在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也將持續推動內燃機技術的進步,旨在促進傳統能源汽車與內燃機制造商的協同發展。
郭守剛的這一表態,迅速在汽車行業內引起了廣泛討論。長久以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迅速崛起,燃油車似乎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不乏對燃油車未來的悲觀預測。然而,工信部的這一立場,不僅為燃油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也引發了對于新能源汽車短板的重新審視。
盡管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但其面臨的充電難、售后服務成本高等問題依然突出。相比之下,燃油車在續航里程、加油便捷性以及維護成本上仍具有顯著優勢。因此,業內普遍認為,在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并存的未來,燃油車依然擁有不可忽視的市場地位。
實際上,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從未動搖,但也沒有明確表示要放棄燃油車。此前,工信部曾發布的一項油耗標準征求意見稿,曾一度被誤解為“變相禁售”燃油車,但隨后被澄清為僅是對車型燃油消耗量的目標值設定。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內燃機技術在多個領域依然保持著主流地位,特別是在高負荷工作環境下,其效率優勢難以替代。因此,工信部強調推動內燃機技術的發展,不僅是為了支持燃油車,更是為了提升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在混合動力汽車領域。
數據顯示,盡管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多數新能源車企仍處于虧損狀態。與此同時,傳統車企如吉利、奇瑞、長城等,則在燃油車業務的帶動下實現了盈利增長。在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面,也面臨著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等挑戰,而燃油車的出口表現則更為優異。
因此,工信部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的決策,也被視為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角度出發,希望中國車企在實現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同時,能夠以油電“雙輪驅動”的方式,帶領中國汽車產業鏈更加穩健地走向世界。
對于汽車后市場而言,這一決策同樣帶來了深遠影響。一方面,隨著燃油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發動機、變速箱等傳統零部件的維修服務需求將保持穩定。另一方面,混合動力汽車和增程式汽車的普及,也將為后市場帶來新的維保需求。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滲透,4S店和汽服門店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洗牌。
在中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汽車后市場依然充滿機遇。然而,能否在這一市場中立足,將取決于企業能否持續適應市場變化,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