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動汽車行業內一起關于“鎖電”事件再次引發了廣泛關注。盡管具體品牌名稱未被公開提及,但這一行為背后所反映出的問題,無疑引起了廣大車主的強烈不滿。消費者普遍表示,這種做法不僅令人難以接受,更是對用戶權益的嚴重忽視。
多位電動車車主反映,在購車初期,車輛的續航里程與廠家宣傳的數據基本相符。然而,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特別是在經過一次或多次OTA(空中下載技術)升級后,車輛的續航里程卻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種現象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多個品牌之中。
針對這一現象,業內專家指出,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廠家進行了“鎖電”操作。所謂“鎖電”,即通過技術手段限制電池的部分電量輸出,使得這部分電量無法被正常使用。例如,一款標稱100度的電池,在正常情況下能夠支持車輛行駛600公里。但如果廠家通過程序“鎖電”10度,那么實際上只有90度的電量可供使用,續航里程自然會大打折扣。
對于“鎖電”的原因,廠家普遍的解釋是為了提高電池和整車的安全性,防止因放電過多而引發自燃風險。然而,這一解釋并未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事實上,部分廠家之所以采取“鎖電”措施,很可能是因為其采購的電池性能不足,無法滿足車輛的正常使用需求。為了維持電池的健康度和充放電功率等參數,廠家不得不通過“鎖電”來降低電池的使用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被曝出“鎖電”問題的品牌,其使用的電池往往并非行業內的頂級產品。相比之下,采用寧德時代、弗迪電池等知名品牌電池的電動車,則很少出現類似問題。這進一步印證了“鎖電”與電池性能不足之間的關聯。
“鎖電”行為之所以被視為“損招”,是因為它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擾和損失。在購車時,消費者往往根據廠家宣傳的續航里程來規劃自己的用車場景和充電需求。然而,“鎖電”后的實際續航里程卻遠遠低于預期,使得消費者的用車計劃被打亂?!版i電”還會導致電池的放電功率和充電功率下降,進一步影響車輛的性能和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