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車行業迎來了一則重磅消息,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正式簽署了延長合資協議,將雙方在上汽大眾的合作關系延續至2040年,此舉標志著雙方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的進一步深化。
自1984年上汽與大眾合資項目啟動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合資合作模式已歷經40載春秋。這40年間,中國汽車產業的格局經歷了數次重大變革。初期,市場換技術成為主流策略,合資企業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隨后,自主品牌崛起,智能電動汽車成為新戰場,自主品牌逐漸占據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并加速海外擴張。未來,中國汽車企業有望在智能電動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
目前,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從自主品牌崛起到技術輸出的轉折期。合資的40年不僅為中國汽車工業,特別是乘用車產業建立了初期的生產制造體系,還提升了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培養了大量人才。然而,在當前的國內汽車市場上,合資車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市場規模和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方面。
近年來,主流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電動化、智能化進展緩慢。面對這一困境,合資車企不得不加速轉型,以應對市場競爭。2024年10月,國內乘用車市場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月度銷量達到276萬輛,同比增長10.8%。然而,在新能源車市場,合資品牌的形勢更為嚴峻。10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137萬輛,同比增長52.1%,市場滲透率達到49.7%。頭部自主車企和新勢力品牌是主要貢獻者,而外資品牌中,僅有特斯拉表現突出。
在銷量結構上,自主車企的電氣化轉型速度全面領跑合資車企。比亞迪已完成100%的電動化轉型,東風、五菱、廣汽的電氣化產品份額也超過50%。相比之下,合資品牌中,除寶馬、通用外,其他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均表現不佳。這一市場表現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營收,不少外資品牌雖然在全球市場表現依舊強勢,但在中國市場上的困境影響了整體盈利。
面對嚴峻形勢,合資品牌紛紛采取行動,加速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在廣州車展上,主流合資品牌展示了新動作,包括推出新產品、新技術,以及提升性價比。廣汽本田發布了全新智能高效純電專屬平臺,并亮相了基于該平臺打造的首款車型。廣汽豐田推出了被定義為新勢力純電SUV的新車,強調智駕方面的優勢。東風日產則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首家與鴻蒙座艙全方位合作的合資品牌,并亮相了新能源專屬架構下的首款純電車型。
長安馬自達也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車型,雖然引發了關于是否為換標車的討論,但這一舉動本身表明長安馬自達正在主動求變。上汽通用、“南北”大眾、“南北奧迪”等合資車企也紛紛推出了新的智能電動化戰略。
合資車企在加速自研的同時,也加強了與合資伙伴及中國供應鏈企業的合作。智艙、智駕和三電是當前最熱門的領域,合資車企希望通過擁抱時代變化,重新奪回市場份額。然而,盡管合資品牌求變的勢頭猛烈,但能否被中國消費者重新偏愛,仍是未知數。當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且已進入存量替換時代,合資車企的新產品定位和市場競爭壓力巨大。
同時,合資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賽道上仍處于追趕階段,需要更多時間和產品來彌補差距。部分合資品牌轉型并不徹底,仍堅持油、電同步發展,但市場效果并不理想。面對這一系列挑戰,合資車企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