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售行業的焦點聚焦于日本便利店巨頭7-Eleven的收購風波。7-Eleven的母公司Seven&i宣布,已接到加拿大便利店巨頭ACT的初步收購提案,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ACT,作為加拿大便利店行業的領軍者,此次提出收購7-Eleven,意圖構建一個覆蓋全球超過10萬家門店的零售網絡。這一提議對ACT來說極具吸引力,同時也讓Seven&i背后的海外投資人蠢蠢欲動。Artisan Partners和ValueAct等海外投資機構紛紛表態,希望Seven&i認真考慮ACT的報價。
Seven&i面對的壓力不僅來自外部,內部管理層的動蕩也加劇了這一局面。自2016年美國基金Third Point主導罷免活動,將鈴木敏文拉下臺后,管理層一直面臨海外大股東的施壓。去年,ValueAct再次提出罷免公司社長井阪隆一等高管的股東動議。
為了應對收購威脅,Seven&i正考慮通過管理層收購(MBO)將公司私有化。伊藤家族及現有投資者將出資3萬億日元,同時獲得日本大型銀行的6萬億日元融資支持。這一方案透露出伊藤家族對保持公司控制權的堅定態度。
7-Eleven作為便利店行業的標桿,其增長神話曾一度引領行業潮流。然而,近年來,7-Eleven也面臨著增長失速和擴張瓶頸的問題。根據最新財報,盡管營收同比增長8.8%,但營業利潤卻同比下降22.4%。海外市場,尤其是北美地區,也面臨銷售額下滑和門店關閉的困境。
在日本本土,便利店行業的客流量也在下滑,盡管近兩年有所增長,但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7-Eleven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因地制宜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但這一優勢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正在弱化。他們更加注重性價比,而7-Eleven重產品研發的模式導致其在價格上不夠親民。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如唐吉訶德等折扣店品牌在日本市場持續攀升,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在我國市場,羅森也憑借對下沉市場的積極布局和對消費者友好的定價策略,超越了7-Eleven,成為外資便利店門店數量最多的品牌。
伊藤家族對7-Eleven的控制權不僅關乎公司命運,更關乎日本國民品牌的榮耀。如果被外資收購,7-Eleven的日本特色可能會被淡化,甚至引發更多海外資本對日本企業的覬覦。事實上,許多曾經輝煌的日企都已走過巔峰,進入下滑通道,如優衣庫和無印良品等。
這些企業同樣面臨著傳統商業模式難以跟上時代變化的困境。對海外投資者而言,日元貶值和日企下滑的局勢正是抄底的好時機。一些觀察人士指出,除了7-Eleven,還有許多日本公司可能成為海外競爭對手的收購目標。
然而,外部力量的介入也可能為日企帶來新的變革機遇。對于7-Eleven來說,如何在保持日本特色的同時,適應全球市場的變化和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