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購物節,以一種不同尋常的平靜拉開了帷幕。抖音電商率先在10月11日啟動大促,隨后阿里、京東、拼多多于10月14日同日開戰,這場史上最長的“雙11”活動持續了一個月,但在11月11日當天,卻顯得格外寧靜。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雙11”沒有了盛大的晚會,也不再對外公布銷售數據。這一變化標志著“雙11”正在逐漸回歸其本質——一個普通的購物節。想當年,晚會曾是“雙11”的最大亮點,2016年的貓晚更是達到了巔峰,吸引了海內外眾多頂流明星的參與。
回想起那時的“雙11”,阿里作為電商巨頭,身邊幾乎沒有能構成威脅的對手。騰訊的電商布局還處于投資階段,抖音和快手則仍在應用層面激烈競爭,京東尚未全面拓展全品類市場,拼多多則剛成立一年,還在進行B輪融資。
然而,如今的電商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阿里身邊強者如云,“雙11”也失去了往日的狂熱,回歸平淡。但不可否認的是,曾經的“雙11”通過壓力測試,推動了整個電商生態的成熟。
今年的“雙11”更像是一場極限挑戰后的平靜。過去,平臺、物流、買家、賣家需要共同應對貨不對板、網頁崩潰、支付系統卡死、物流爆倉等各種突發情況。而現在,這些問題早已迎刃而解。電商平臺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支付體系開始打破壁壘,商家不再將全年業績押寶在“雙11”上,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也變得更加理性。
“雙11”主動讓出“C位”,其實是電商行業深度轉型的縮影。如今的“雙11”不再只屬于阿里,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都在流量爭奪中搶跑,全周期博取增長。傳統電商遭遇瓶頸,直播電商則風起云涌,品牌、電商平臺、MCN機構與頭部主播之間進入了新一輪的博弈。
在當前的電商環境下,簡單的打折促銷已經難以奏效。商家需要更加智慧的營銷策略,不僅要充分展示品牌、吸引新客戶,還要科學促成交易并促進復購。用戶體驗、商品爆款打造、品牌建設成為了商家成功的關鍵。
隨著低價戰爭從一年一度的“雙11”和“6·18”變成幾乎全年無休,今年的“雙11”不僅告別了自己曾經的輝煌,也告別了一個屬于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