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頓、愛因斯坦到史瓦西、奧本海默,再到科爾、惠勒和霍金,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當人們認知的世界越來越大,人類就越來越顯得渺小。人們不禁會發問:人類的未來在哪里? 9 月 3 日晚 7 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天文臺恒星級黑洞研究創新小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教授茍利軍做客“上知天文”抖音直播間,為大家解讀了這個問題。
在這場直播中,茍教授以“目標星辰大海:人類的未來在哪里”為主題,向大眾解讀了關于行星、黑洞和地外生命的諸多發現,并在分享結束后回答了抖音網友們關心的問題。在近 2 個小時的直播中,茍教授的直播看播人次達到了12. 7 萬。
想知未來,必先了解過去,茍教授從人類起源時期天文學發展的淵源開始講起。原來,在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后,白天打獵,晚上就開始夜觀星空。因此,古代人類記錄了很多肉眼觀察的天象數據。 400 多年前,伽利略將天文望遠鏡對準了星空,開辟了用工具觀察天象的先河。之后的很多科學狂熱者憑借望遠鏡的原理制作了更大口徑的望遠鏡,發現了更多的星星,也意識到人類的渺小。人們不禁發問:一旦地球出現危機,我們能夠去往哪里?此后,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尋找地球之外人類能夠讓人類生存的地方,即“宜居區”。
在探索“宜居區”的過程中,液態水是科學家們檢測生命體能否生存的重要標準,而在火星上探測到液態水的發現讓科學家們振奮不已,之后的諸多太空探索都圍繞著火星開展。對于火星和生命體的探索,茍教授這樣解讀:“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在火星發現生命體,人類對于地外生命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遠。”
在探索行星尋找“宜居區”的同時,人們逐漸認清了一個現實,行星之間以光年為單位計算的距離成了星際旅行難以跨越的鴻溝。對此,茍教授用一部電影劇情加以解釋:在電影《星際穿越》中,主角駕駛自己的飛船,主動掉進了黑洞,尋找黑洞的起點的信息,他的女兒得以驗證關于量子引力的方程,而量子引力是解決行星距離問題的關鍵,這也是人們對于穿梭于行星之間的迫切希望。
星際旅行對于物體的速度要求非常之高,迄今為止的火箭能達到的速度理論上還無法完成。未來,人類必須采用更新的火箭加速方式。面對星際旅行這一難題,茍教授結合現有科技水平做了分析:“目前已知的最快加速方式可達到光速的二十分之一,能夠幫助人類實現在 20 年內到達離地球最近的比鄰星。而隨著這一技術的發展成熟,相信實現星際旅行終有一日能得以實現。”
此外,茍教授還就中國在空間探索上取得的進展表達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到明年底中國第一個空間站建成,并且完成相應的科學實驗,對于中國航天技術將是非常大的提升。中國航天技術的成熟、發展肯定會影響更多中國人,對于航天事業的喜愛。
直播中,觀眾們紛紛踴躍提問:“登陸月球是真實的嗎?”、“外星人是否存在,有沒有跟我們聯系過”、“UFO和外星人飛船的區別”、“神舟十二號的成功發射對我們意味著什么”……針對這些問題,茍教授教授根據事實數據給出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和答復。
據悉,為迎接“開學季”,抖音還為大家準備了豐盛的“知識盛宴”。 9 月 2 日至 15 日期間,抖音舉辦“方寸之間 遇見知識——抖音開學公開課”直播課程,邀請到茍教授等 8 位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的教授學者,為大家帶來電影、文學、設計美學、病毒學、天文學、大氣物理學等領域的通識知識。想學習更多有趣知識,大家可以在抖音搜索“開學公開課”預約直播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