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高校中,綜合測評成績已成為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尺,尤其在評優評先、獎助學金及保研資格的評選中占據核心地位。然而,這一制度的實施卻催生了一系列問題,特別是“水賽”現象的泛濫,引起了廣泛關注。
不少學生為提升綜測分數,紛紛投身于各類競賽。在社交平臺上,一些機構以低門檻、高獲獎率為誘餌,舉辦含金量低、組織松散的競賽,吸引學生付費參賽。這些競賽被業界戲稱為“水賽”,參與者只需花費少量報名費,即可輕松獲獎,甚至有的機構直接出售相關證書。

某高校大三學生張同便是“水賽”的參與者之一。他通過某App報名參加了一個標榜為“國際競賽”的英語詞匯比賽,僅需60元報名費。考試內容簡單,五天后便收到了三等獎證書,順利實現了綜測加分。這一現象在高校中并非個例,許多學生都陷入了“被卷著參加競賽”的困境。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水賽”實則是大學生學科競賽的異化,表現為賽事獎項泛濫、組織隨意、活動不規范等。她在調研中發現,部分賽事主辦方對賽事組織不夠上心,相關規則形同虛設,導致獎項署名虛假情況時有發生。
某高校在讀大學生李林曾花費50元報名參加了一場“水賽”,結果發現該競賽從報名到考試結束都缺乏相應的規則要求。考試題目異常簡單,監考中隨意打開瀏覽器也不會提示違規,考試結束后很快就出結果。李林表示,這種感覺就像是花錢買證書,考試結束后,競賽主辦方還希望學員做“推廣”來獲取志愿者證書。

除了“水賽”現象外,還有一些競賽搞起了模仿秀,舉辦的賽事與正規比賽僅一字之差,導致公眾誤認。這些山寨賽事的主辦方可能需要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葛友山表示,如果這些證書實際上沒有相應的價值和權威,卻讓公眾誤以為是代表高水平或權威性的對外資歷,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為了綜測加分,著作權、專利權也成了買賣對象。有學生發現,不少想要保研的同學會在網上購買軟件著作權或專利權以獲取加分。在購物、社交軟件中,類似“專利申請助手”的廣告層出不窮,機構承諾全權負責辦理,學生無需做其他事情。

針對“水賽”現象,教育部已發布相關通知和報告,規范大學生競賽活動,并將部分賽事列入競賽清單。受訪專家認為,要有效規范學科競賽,需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競賽主辦方等合力協作,促使學科競賽回歸“育人”的根本。同時,應建立完善的規制體系,加強監管力度,引導學生有序參與正規競賽,堅決抵制違規競賽活動。
葛友山提出,建議監管部門實行“黑白名單”管理制度,定期更新并公布競賽的“白名單”與“黑名單”。同時,應建立暢通的投訴舉報渠道,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揭露和舉報“水賽”及違規競賽行為。

對于在競賽活動中發生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學生、指導教師以及所在學校,樊秀娣認為應留下不守誠信記錄或在資源分配時區別對待。競賽主辦方也應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確保賽事各個環節的公平公正,同時全程信息公開透明,接受社會各方監督。

只有比拼真才實學的學科競賽,才能體現知識和技能的價值,發揮學科競賽應有的教育功能。各方應共同努力,遏制“水賽”現象,維護公平公正的競賽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