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范兒
等待總是讓人焦慮。無論是在淘寶購物還是下單外賣,我總會守著物流追蹤信息,訂單的每一次動態變化,都是一劑能人暫時平靜的鎮定劑。
一旦訂單正在派送,這種焦慮的心情就會到達頂峰,手機不能離開超過身邊三尺,不能錯過每一條電話和短信,這時我恨不得送貨小哥能夠馬上飛到我身邊。
「飛到身邊」,真的可能嗎?
就在這幾天,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表示他們的「快遞小哥」已經成功飛了 100000 次了。
首個達成「十萬」成就的無人機快遞
小型無人機自誕生以來就被人們賦予了很多的想象,航拍、特技表演、遠程勘測 …… 人們想用這臺這個四軸飛行器挖掘更多航空價值,其中「送貨」應該是大家對于無人機的最終幻想。
相信看過哈利波特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憧憬:某一天醒來,一只雪白的貓頭鷹站在你的窗邊,用爪子敲打著你的玻璃,嘴上還叼著一封蠟封的牛皮信,通知你已經被一所職業技術學校錄取了。
也許你窮極一生都不會等到海德薇的到來,但不要灰心,這種自巡航、點對點的派送服務不需要借助魔法也能實現,只是降落在你屋頂的不是貓頭鷹,而是無人機。
無人機送貨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 2013 年,電商巨頭亞馬遜就提出了 Prime Air 的無人機送貨計劃。
遠有亞馬遜、Google、UPS,近有京東、順豐、美團等,你會發現能叫得上名的科技、物流公司都有發布過相應的無人機送貨解決方案。
亞馬遜概念視頻
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天空依然保持寧靜,已經站在未來的我們沒能等來會飛的汽車,也沒等來會飛的快遞員,紅極一時的無人機送貨概念就只像是曇花一現。
就當大家快要遺忘這個美麗的幻想時,Alphabet 宣布旗下的無人機派送公司 Wing 要突破 100000 筆訂單的里程碑,人們這才發現,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著一片不一樣的天空。
Wing 主要在美國、澳大利亞和芬蘭三個國家運營無人機送貨服務,其中在澳大利亞的洛根市(Logan)取得了最大的成功——總計 100000 筆訂單中,有超過 50000 筆是在洛根市交付。
洛根市并不是什么著名大城市,它的城市面積為 958 平方公里,人口約為 30 萬,是個典型的澳大利亞郊區城市。
不過平靜的郊區上空并不平靜,自 2019 年 Wing 在這里放飛了第一架無人機之后,洛根市的上空每天都會有無人機穿梭上百次,其中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解決市民的「口腹之需」。
根據 Wing 的統計,去年 Wing 的無人機一共在洛根市運送了 1 萬杯咖啡、1700 包零食和 1200 只烤雞。
這些訂單平均運送時間在 10 分鐘左右,最快的一筆訂單為 2 分 47 秒,比開車去麥當勞的得來速取餐還快。
這不難解釋 Wing 在洛根市的流行:在地廣人稀的郊區城市里,利用無人機送貨幾乎是最方便和快捷的購物方式,你要做的只是在家里悠閑地下單和等待。
當然 Wing 并不是什么都能運送,當用戶需要采購東西時,他需要先下載 Wing 的官方 app,再在上面挑選商品。
在 app 上僅提供了一些像咖啡、零食、壽司、蛋糕、寵物食品和運動服裝等輕量貨品,由于 Wing 的運力只有約 2.7Kg,你不能指望它給你運來一臺冰箱。
為什么這么多無人機送貨概念方案中,唯獨 Wing 能真正落地呢?這要從 Wing 的運作模式說起。
無人機送貨的核心: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時速可達 110 Km/h
Wing 的無人機長得很有特點,它像是滑翔機和直升飛機的雜交體——機身左右不僅分別有 6 個懸停旋翼,還設計了機翼和 2 個巡航旋翼,讓無人機既可以垂直升降和懸停,又能在橫向飛行時平穩巡航。
為了盡可能降低無人機意外墜落對人的傷害,Wing 的機身用了泡沫材料包裹,并且重量很輕。
Wing 表示整機的設計工作是由包括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等機構一起合作完成的,在設計過程中著重測試了飛機的安全性。
飛行過程中,Wing 一般會控制在距離地面 30-40 米的低空區域飛行,并且會遵守城市空域管理,基本不會對載人飛機造成影響。
而確保降落的安全性會是無人機送貨的最大的難點之一,通常來說無人機需要利用傳感器找到一個空曠、安全的地方平穩降落,但地面的情況太過于復雜,想要安全降落是一個工程難題。
現場沒有一只貓咪受傷害
因為無人機派送的區域通常都是住宅區,即便降落點選得再空曠,誰也不敢保證在降落過程中不會有好奇的寶寶或者小狗沖出來摸一下高速旋轉的機翼。
Wing 找到了一個很巧妙的解決方法——用繩索代替機身升降。
他們在機身的下方設計了一個收縮繩索的裝置,在飛行過程中繩索會盡可能縮緊保證貨物不會丟失,到達派送地時,無人機會下降到距離地面 7 米的低空懸停,再放下繩索投放貨物。
當貨物接觸到地面時,它就會從特殊的鉤子分離,這時無人機再收緊繩索,準備升空歸程。
整個收貨過程用戶都不會接觸到無人機,只要在一旁靜靜看繩索升降,兩者保持了足夠安全的距離,不僅避免了飛機升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派送的效率也更高。
解決了派送的問題,Wing 還需要解決另一個棘手難題:怎樣安全、自動地將貨物運送到用戶指定地點?
我們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因此空中貨運能夠采用比陸運效率更高的直線路線運輸。
然而與常識相悖的是,大多數情況下無人機派送都不會簡單粗暴地采用直線飛行,因為缺乏路線規劃的空中交通非常可怕,這就像是有人在空中開碰碰車,指不定哪天兩架飛機就會撞在一起,后果不堪設想。
也就是說,光有「車」還不夠,人們還需要在空中規劃出「路」以及相應的交通秩序,無人機才能安全地在天上飛行。
背靠 Google 地圖的 Wing 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很快建立起了 Unmanned Traffic Management(UTM,無人駕駛交通管理)系統,對空中的飛行器進行統一地協調管理。
Wing 無人機每次起飛前都會在 UTM 系統的支持下,綜合考慮天氣、障礙、空域管制等因素自動規劃一條安全的取貨、送貨路線,再出發前往取貨地點。
訂單完成之后,Wing 無人機會自動回程,降落在充電板上充電,這個過程中其他訂單則由另外的無人機執行,調度的方式像極了一個小型機場。
我們離無人機快遞還有多遠?
Wing 的發言人喬納森 · 巴斯在接受 The Verge 采訪時提到,Wing 想把它在洛根市的成功模式復制到其他人口密度和洛根差不多的城市,例如新奧爾良、曼切斯特、佛羅倫薩等。
有趣的是,像紐約、東京等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并不在 Wing 的考慮范圍之內。
喬納森 · 巴斯解釋稱,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對無人機送貨并不友好,因為無人機很難找到一個沒有樹枝、電線桿和招牌的空曠位置投放貨物。
無人機快遞本質上是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的一種方法,它落地成功與否不僅受技術、政策的影響,還跟城市的物流體系息息相關。
相比起樓宇空曠的小城市,無人機確實很難在大城市的水泥森林里穿梭和歇腳,這對無人機派送的安全性和容錯率有了更嚴苛的要求。
無人物流公司確實可以在城市里設立一些集中點來集中投放商品,但一番操作下來,用無人派送的成本并不比城市快遞末端的人力成本便宜多少,甚至還要更貴。
無人機更像是屬于大自然的鳥,在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里很難找到「棲息地」。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布的一篇報告中提到,當一個城市的無人機投遞系統投入使用五年后,每個消費者平均每年可以節約 56 小時的購物時間,零售業參與者可以平均每年增多 208000 美元的銷售額,而城市平均每年可以減少 113900 噸二氧化碳。
省時、增收、環保,這些正面效益吸引到了很多物流公司參與到這次科技升級的浪潮之中,但是在運行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法規問題又像一記悶棍,將視無人機技術為物流唯一未來的公司們打醒。
例如 Wired 就曾報道過亞馬遜的 Prime Air 團隊在今年年初大幅裁員,與五年前第一次試飛成功時相比,Prime Air 近幾年來聲勢甚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亞馬遜的工程師還未能解決無人機的空中管理和安全投遞的問題,導致過長的項目周期并沒有帶來合乎預期回報。
目前來看,無人機送貨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局限性,缺乏低空管理法規的城市還沒準備好迎接它,具備落地條件的郊區又很難養活它。
無人機送貨就和自動駕駛一樣,站在了被全行業瞻望的科技頂點,但登頂的階梯現在才剛開始搭。100000 筆訂單的里程碑,也許只是登上這條階梯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