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雙十一購物狂歡后,消費者遭遇“先用后付”陷阱
隨著雙十一購物節的落幕,不少消費者在享受購物狂歡的同時,也遭遇了一連串的煩惱。其中,“先用后付”功能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痛。這一看似便捷的服務,實則隱藏著諸多陷阱,讓不少消費者直呼“中招”。
近日,不少消費者反映,在雙十一期間使用“先用后付”功能后,發現待收貨列表里多了許多陌生的訂單,且扣款金額與下單時顯示的價格存在明顯差異。有的消費者甚至表示,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已經下單,直到收到扣款通知才恍然大悟。這一“鬼故事”般的經歷,讓不少消費者對“先用后付”功能產生了質疑。
劉澄便是其中之一。他在雙十一期間為新家購置了不少家居用品,但在自動確認收貨時,卻發現扣款金額與下單時顯示的價格不符。經過仔細核對,他發現這些差價正是由于使用了“先用后付”功能而產生的。劉澄表示,自己當初為了搶免單名額,下單時手速過快,不小心點到了“先用后付”,結果卻導致自己吃了虧。
除了差價問題,“先用后付”還容易讓老年人陷入消費誤區。鄭笑語在幫助父母檢查手機時,發現他們的購物軟件里存在許多莫名其妙的訂單。經過詢問,她得知這些訂單都是因為父母在使用“先用后付”功能時,不小心誤觸而產生的。鄭笑語表示,老年人對網購規則不熟悉,很容易被平臺的提示所迷惑,從而陷入消費陷阱。
“先用后付”功能不僅讓消費者吃虧,也讓商家苦不堪言。有商家表示,自從開通了這一功能后,店鋪的退貨率明顯上升。雖然訂單量看似增加了,但實際上帶來的更多是負擔。商家不僅要承擔退貨的運費,還要支付平臺的技術服務費。這使得不少商家對“先用后付”功能產生了抵觸情緒。
那么,“先用后付”功能究竟是誰受益呢?答案無疑是電商平臺。通過這一功能,電商平臺可以刺激消費者下單,從而提升銷售數據。同時,商家訂單量的增加也意味著平臺服務費收益的提高。“先用后付”功能還有助于電商平臺“套牢”用戶,減少用戶因退換貨產生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然而,對于消費者和商家來說,“先用后付”功能卻并非如電商平臺所宣傳的那樣便捷和高效。相反,它帶來了諸多麻煩和風險。消費者需要時刻警惕自己的賬戶安全,避免誤觸和不必要的消費;商家則需要承擔更多的退貨和服務費用。
更令消費者感到不滿的是,“先用后付”功能的開通容易關閉難。不少消費者表示,在嘗試關閉這一功能時,需要經過繁瑣的步驟和操作。這使得一些消費者即使想擺脫這一“陷阱”,也力不從心。
面對“先用后付”功能帶來的種種問題,消費者和商家都在呼吁電商平臺能夠加強監管和規范。他們希望電商平臺能夠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避免利用技術手段誘導消費者進行不必要的消費。同時,他們也希望電商平臺能夠完善相關服務機制,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購物體驗。
消費者和商家也提醒廣大網友,在使用“先用后付”功能時,一定要保持警惕和理性。不要被平臺的宣傳所迷惑,盲目進行消費。同時,也要及時關注自己的賬戶動態和交易記錄,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害。
隨著電商市場的不斷發展,競爭也日益激烈。電商平臺為了吸引用戶和提升銷售額,不斷推出各種創新服務。然而,這些服務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問題和風險。因此,電商平臺在推出新服務時,應該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權益保護,避免給消費者和商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