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險這一傳統行業在年輕人群體中逐漸升溫,成為他們規劃未來、抵御風險的重要選擇。Joy,一個奉行“及時行樂”理念的年輕人,如今也投身于保險知識的學習中,從騎行險、門診險到重疾險、養老金,她一一研究,力求為自己的生活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這股保險熱潮并非個例。數據顯示,新增保民中,90后占比高達四成,80后、90后和00后合計占比更是達到了八成。他們在為生活奔波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對自身和家庭的保障,保險成為了他們對抗未知風險的有力武器。
在社交媒體上,關于保險的討論隨處可見。小紅書上,關于“保險買哪個公司的比較好”的筆記數量已超過1777萬篇;微博、B站等平臺也充斥著網友分享保險經驗、交流心得的帖子。保險攻略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接。
然而,保險行業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在過去,由于監管不完善、代理人素質參差不齊,保險行業曾一度陷入信任危機。消費者對保險的認知停留在“買保險等于花冤枉錢”、“理賠難”等刻板印象上。但近年來,隨著政策的規范和從業人員素質的提升,保險行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2023年理賠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保險獲賠率整體超過98%,其中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的獲賠率更是高達99.7%。理賠服務的改進也是顯而易見的,從繁瑣的資料提交到透明的理賠流程,再到快速的賠付速度,保險公司正用實際行動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例如,中國人壽推出的“重疾一日賠”服務,大大簡化了理賠手續,提升了理賠效率。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也為保險行業帶來了變革。不少保險公司乘上了科技的快車,用科技推動服務創新。中國人壽在試點地區上線的“全流程無人工理賠”服務,大大縮短了人工作業時間,提高了理賠效率。
年輕人之所以熱衷于購買保險,除了行業本身的改進外,還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變化密切相關。沖浪達人Ada就是其中的代表。她經常在網上看到年輕人患重病的故事,這些故事讓她深刻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而網上遍布的“重疾年輕化”新聞也讓她的“健康焦慮”愈發強烈。于是,她選擇購買保險來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份安全感。
除了健康因素外,理財觀念的變化也在影響著年輕人的消費方向。疾病背后的經濟壓力讓年輕人開始尋找規避風險的途徑。他們希望通過購買保險來為自己和家庭提供一份經濟保障,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和疾病。
然而,盡管保險行業在年輕人中逐漸升溫,但仍有一部分人持觀望態度。他們擔心買到不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或遇到理賠難題。對此,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保險前應明確自身的保障需求和經濟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風險意識,了解保險的重要性。
在保險產品的選擇上,消費者應關注保額、繳費年限、保障范圍等關鍵信息,并進行貨比三家。他們還應了解保險公司的信譽和服務質量,以確保在需要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賠付。
隨著“理性消費”的盛行和新經濟周期的疊加影響,年輕一代的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自身長遠的“安全感”保障。他們希望通過購買保險來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份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保障。這種新生需求的出現,無疑將推動保險行業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Joy最終為自己選擇了兩份保險作為托底:“先買一份重疾和一份百萬醫療,其他的再慢慢補充吧。希望以后生病不用花自己一分錢,不過最好還是用不到。”她的選擇代表了眾多年輕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