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24英語語言測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分享了英語教學與測評領域的最新成果——《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該量表展現了在課堂教學優化、多元評價等方面的應用,為語言教育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案例。
近年來,我國英語教育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教育政策持續調整,旨在重塑學生對英語的認識——從單純的考試與書本知識積累,轉變為視其為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這一轉變在新出臺的教材改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英語新教材改革在內容設計上顯著降低了教學過程中傳統語法知識的比重,同時大幅增加了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強調實際應用的教學內容。
這一轉變促使著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發生轉變,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通過引入更多實用性強、情境化的學習材料和創新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并深化了他們對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認識。尤其是隨著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的單向講授模式逐漸被取代。教師利用數字產品,通過模擬真實場景等,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運用英語,進一步培養其語言邏輯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地方實踐層面,如上海市長寧區,依托“AI聽說課堂平臺”,對英語教師進行全面培訓,利用語音聽說設備實現英語聽力與口語的人機對話訓練,通過多樣化的互動方式,如聽辨、跟讀、朗誦、口語表演、角色扮演等,不僅豐富了聽力練習和口語表達的維度,更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英語作為溝通工具的實際應用價值。
同樣,與iEnglish合作的學校利用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構建一個包含海量輸入輸出資源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素材中浸泡式學習,并通過精心設計的情景模擬和交流實踐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有效改變了學生“張不開口、不敢張口”的現象。
此外,英語教育理念的轉變也促使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傳統的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已難以滿足當前英語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求。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英語作為一種溝通技能的實用價值,必須實施多元化評價策略,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更重視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英語的能力,如聽說讀寫的綜合表現以及語言邏輯思維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通過這樣全面而多元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發展英語技能,而非僅僅追求分數。
對此,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呂玉剛表示,破解“唯分數論”,還需倡導多元評價改革。評價應從單一的分數指標轉向“雙向矩陣式”模式,既重視學習過程也看重學習結果,實現評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提升整體教育質量。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發布和實施,不僅為英語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也為英語教學測評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這一量表不僅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更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動力。在此基礎上,還需繼續深化課堂改革,完善教育評價體系,確保“英語技能”這一意識能夠深植于每個學生的腦海,真正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