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11日消息,近期市場上涌現出一種“類定融”產品,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類產品在金交所陸續關停、三方代銷信托被叫停的背景下出現,成為地方城投非標融資渠道的一種新選擇。與傳統的定融產品不同,這些“類定融”產品并未在金交所登記,而是以信托受益權轉讓產品、債權轉讓產品等形式存在。
據ITBEAR了解,這類產品通常具有較低的起購門檻,如10萬元人民幣,同時承諾較高的年化收益率,如8%~10%。然而,投資者在購買這類產品時需要注意,資金并未經過金融機構,而是直接劃向發行人設立的專用賬戶,這增加了投資風險。此外,業內人士指出,這種“類定融”產品的融資成本通常較高,因為發行方需要向服務商支付募資費用和服務費。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信托公司和管理層對這類產品的態度并不積極。他們表示,財產權信托受益權的拆分轉讓是三方代銷的“包裝”手法,并未經過他們允許。同時,這種拆分轉讓行為在監管上也是違規的。因此,投資者在購買這類產品時需要謹慎評估風險。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地方城投的非標融資渠道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類定融”產品的出現或許能為城投公司提供一種新的融資方式。然而,這并非長久之計。業內人士建議,城投公司應積極推動產業化轉型,形成市場化收入,以逐步化解債務風險。
此外,投資者也應提高風險意識,謹慎選擇投資產品。在面對高收益的誘惑時,務必關注產品背后的風險因素。同時,監管部門也應繼續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確保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總的來說,“類定融”產品的出現是市場變化的一個縮影。在應對城投非標融資挑戰的過程中,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尋求更加合規、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在面對新的融資環境時,城投公司和投資者都需要更加謹慎和理性。通過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透明度等方式,可以共同推動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地方城投# #非標融資# #類定融產品# #信托受益權轉讓# #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