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中國車市迎來了一場久違的“金九銀十”銷售旺季。據多家汽車經銷商和銷售人員反映,受補貼政策、價格戰以及車企優惠策略的共同推動,消費者購車意愿顯著提升,車市銷量大幅攀升。
特別是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根據中國乘聯會的數據,9月零售銷量預計將達到110萬輛,同比增長47.3%。多家車企如比亞迪、理想汽車、廣汽埃安等均創下了銷量新高。
然而,這場銷售狂歡并非所有車企都能分得一杯羹。傳統燃油品牌如寶馬和奔馳,在新能源品牌的沖擊下,銷量大幅下滑,被迫加入價格戰,優惠幅度空前。
與此同時,新能源車企們紛紛瞄準主流家用車市場,推出價格更低、性價比更高的車型,以搶占市場份額。蔚來、極氪、小鵬等車企均推出了針對家庭用戶的新車型,并取得了不俗的市場表現。
然而,銷量大增的背后,車企和經銷商們卻面臨著利潤下滑的困境。多家車企財報顯示,單車虧損嚴重,即便是盈利的車企,其利潤空間也在被不斷壓縮。
持續的價格戰不僅讓車企和經銷商們陷入虧損泥潭,也讓汽車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們面臨著更加殘酷的生存壓力。供應商為了拿到項目,不得不將成本壓縮到極致,導致產品質量和研發投入受到影響。
盡管價格戰的弊端顯而易見,但車企們為了銷量,仍然選擇繼續加碼。這場為了市場份額而展開的“價格肉搏戰”還將繼續,車市未來的走向令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