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8日消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紅利逐漸見頂,短劇成為了各大互聯網大廠競相爭奪的新領域。今年7月,抖音和快手兩大短視頻平臺相繼推出了AI短劇,標志著短劇市場的競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據ITBEAR了解,這場短劇之戰不僅是一場用戶注意力的爭奪戰,更是品牌廣告主、投流買量主的爭奪賽。數據顯示,快手和抖音的短劇日活用戶數量均已達到億級,播放量過億的短劇已多達數百部。為了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各大平臺紛紛加碼短劇業務,探索不同的變現模式。
目前,業內主流的變現模式主要有兩種:IAA(應用內廣告變現)和IAP(應用內用戶付費)。在免費模式下,平臺通過插入廣告來獲取收益;而在付費模式下,用戶需要付費才能觀看某些特定內容。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目前尚不能證明哪種模式更適合短劇市場。
除了抖音和快手這兩大短視頻平臺外,還有多家垂類賽道的頭部平臺也相繼布局短劇業務。比如網文平臺閱文、掌閱,視頻平臺咪咕,以及娛樂平臺的歡聚時代等都在抖音內推出了各自的短劇小程序。這些小程序采用付費模式,用戶需要在小程序內付費才能解鎖劇集。
此外,還有一些獨立短劇App如河馬、星芽等也進入了這個市場。這些新玩家的加入使得短劇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對于互聯網大廠而言,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里或許更適合短劇這樣新興業務的探索。因此,他們紛紛采用多種策略來加碼短劇業務的發展。比如抖音集團就至少有四支力量參與短劇業務分別是文娛部門、剪映和商業化部門以及獨立產品皮皮蝦。而快手則是由文娛部門和商業化部門兩路協同發力短劇業務。
短劇市場正在成為一個紅海市場各路玩家都在積極探索不同的變現模式和業務發展策略以期在這個新興領域中脫穎而出吃到更多紅利。然而誰能在這場短劇賽道中勝出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