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30日消息,在科技界風云變幻的當下,創新工場聯合CEO汪華再次走到了前臺,他對AI大模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并認為這將開啟一個比移動互聯網大十倍的市場空間。汪華,這位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曾在谷歌中國供職,并與李開復等人共同創辦了創新工場,過去20多年一直致力于技術投資和研究。如今,他對于AI大模型的判斷,再次成為創投圈的重要參考。
汪華指出,盡管目前AI應用主要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AI功能,類似于移動互聯網早期將傳統內容遷移到手機上的過程,但AI大模型的潛力遠不止于此。他認為,一旦模型成本大幅降低,結合模型性能的提升,AI大模型有望創造出與移動互聯網相當甚至更大的市場體量。尤其是考慮到多模態和模型智能能力的提升,未來的應用將不僅限于to B領域,更將深入到to C市場,徹底改變用戶體驗和應用形態。
汪華還談到了中美在AI大模型應用上的差異。他認為,中國團隊在應用層面的創新能力和迭代速度上具有優勢,尤其是在工程化和應用數據收集方面。他預測,如果AI基礎設施的成本進一步降低,中國團隊有可能開發出更具吸引力的長時長、入口級別的應用。此外,他還提到,盡管美國在某些方面領先,但中國在將AI技術應用于實際場景方面展現出了更強的實力。
對于當前行業內的焦慮和迷茫,汪華表示理解。他指出,創業者面臨著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技術快速變化的挑戰,以及缺乏明確方向的問題。他強調,AI應用的發展需要時間,生態的構建和滲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類似于iPhone早期的市場滲透過程。汪華認為,盡管目前AI應用還未普及,但一旦成本下降并伴隨模型性能的提升,全新的應用形態和消費模式將會涌現。
在談到AI大模型的商業化路徑時,汪華指出,目前AI在國內尚未普及,老百姓對AI的接觸更多是“偽接觸”,尚未產生明顯的商業增量。然而,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AI將不僅帶來生產力的提升,還將創造出全新的消費形態,為用戶提供更大的滿足感和價值。
關于AI大模型落地應用的路徑,汪華給出了五個判斷:首先是從to B方向開始,其次是生產力工具,接著是大用戶量工具,然后是圖文級別的社交娛樂類產品,最后是海量的多媒體娛樂產品以及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重構。他認為,這一路徑既受到模型技術和成本的影響,也受到人群和應用形態生態滲透的制約。
在談到今年大模型廠商的價格戰時,汪華表示,這標志著投資重點已經開始轉移,從純粹的技術基礎設施投資轉向落地和應用。他認為,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會伴隨著上一階段的整合,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過程。
最后,對于新一代的AI創業者,汪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相比移動互聯網時代,AI時代的創業者需要對場景和技術邊界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還需要面對更高的成本挑戰和更保守的投資人態度。然而,他也認為,AI的發展為創業者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機會,真正的關鍵在于理解用戶需求和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