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9日消息,近期,美國AI行業的并購案例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何國內AI領域的并購活動相對較少?是市場環境、創業心態,還是其他因素導致了這一差異?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國內資本市場在提及“并購元年”時,往往充滿了期待,但實際情況卻總是不盡如人意。與美國TMT領域的資本市場相比,國內的并購活躍度確實有待提高。這并非是因為缺乏優質的創業項目或買家,而是在并購的時機和心態上,國內創業者與投資者似乎總是難以達成共識。
在并購時機方面,國內創業者往往更傾向于將企業視為“孩子”來養育,希望從生到死一路陪伴。這種心態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并購的發生。因為在企業上升期,創業者往往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難以接受將心血拱手讓人的現實。而到了下滑期,雖然出售意愿增強,但買家的興趣卻可能大減。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買賣雙方總在錯的時間點相遇。
相比之下,美國市場的創業者更傾向于在企業上升期就考慮并購的可能性。他們明白,一個好的時機不僅能讓企業賣個好價錢,還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鋪平道路。這種務實的態度值得國內創業者借鑒。
再來看并購心態。在國內,許多并購案例之所以失敗,并非因為雙方條件談不攏,而是因為某些利益相關方過于執著于個體利益最大化。他們寧愿掀翻整張桌子,也不愿稍作妥協以促成交易。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無疑增加了并購的難度。
然而,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妥協是并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買賣雙方都需要明白,沒有完美的交易方案,只有相對合理的平衡點。只有愿意為了大局著想,才能在并購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當然,提高國內AI領域并購活躍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需要創業者和投資者轉變心態外,還需要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支持與引導。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成熟,國內AI行業的并購案例也會逐漸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國內AI領域的并購活動相對較少,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機會。相反,在生成式AI等新興產業中,由于技術迭代快、市場需求大等特點,更有可能催生出較多的并購交易。因此,對于有意參與并購的創業者和投資者來說,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并提前做好準備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