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9日消息,近年來,我國面臨的地緣局勢日益復雜,投資回報率逐漸下滑,中美利差問題凸顯,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外資的持續流失。時至今日,這一趨勢并未見明顯緩解,外資撤離的速度依然令人擔憂。
據統計,今年前八個月,我國實際使用的外資金額為818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1.5%,降幅進一步擴大。海外公司在第二季度更是從我國撤資了150億美元。更令人關注的是,我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已連續三年出現下滑。
自新冠病毒疫情以來,雖然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一度經歷大幅增長,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和后疫情時代消費復蘇的不及預期,外資的增長勢頭開始逆轉。今年前五個月,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28.2%,盡管與2019年同期相比仍增長了11.8%,但外資的連續下滑現象仍顯罕見。
消費市場的變化被認為是外資連跌三年的首要原因。過去一年,不僅外資在減少,民間投資、基建投資乃至房地產投資也都在下滑。投資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而消費是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石。一旦消費增長乏力,投資也就無從談起。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尤其是消費端的不景氣,外資企業對未來市場前景的信心也隨之下降。
消費降級現象不僅出現在二三線城市,一線城市也未能幸免。北京的規模以上餐飲企業利潤暴跌88%,上海的零售消費品同比下跌。當一線城市都開始減少外出就餐時,其他城市的消費狀況可能更為嚴峻。而消費品行業一直是外資的重點投資領域。近年來,外資逐漸從制造業和房地產轉向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但隨著消費的降級,這些行業的回報率也在下降。
投資回報率的不足也反映在我國的國債收益率上。目前,我國長期國債收益率處于歷史低位,而美元利率較高,這也倒逼外資用實際行動做出選擇。
勞動力成本的變化也是影響外資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勞動力逐漸減少和制造業工廠在就業市場的吸引力下降,一些國內工廠紛紛遷往印度、越南等地建廠。雖然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依然穩固,但全球化的供應鏈確實越來越分化。這一變化除了地緣局勢的影響外,也與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
為了吸引外資,我國近期徹底放開了制造業的外資準入限制,并在一些城市放開了外資醫院準入限制。然而,這些措施可能還不夠。吸引外資的前提是對投資、消費和資本的正確認知和觀念。只有相信市場,我們才能相信未來,并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