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市值高達數千萬的超級大盤股,中芯國際近期經歷了暴漲暴跌的極端市場現象。從9月30日至10月9日,中芯國際在短短三個交易日內兩次觸及“20CM”漲停,累計漲幅高達67.81%,市值增長超過千億。如此巨大的漲幅后,短期內的調整實屬正常。
從市場情緒來看,中芯國際在國慶長假前的9月30日首次實現20CM漲停,當日涌入資金超過62億。而在長假期間,A股休市,港股中芯國際則在10月4日和10月7日兩個交易日內暴漲57.45%。港股長假期間的財富效應驅動了長假后A股半導體的暴漲。對于節前率先買入中芯國際A股的熱錢而言,節后獲利豐厚,因此“砸盤”落袋并不意外。
半導體產業鏈的復蘇勢頭超出了市場預期,這是本輪半導體板塊大漲的基本面邏輯,且這一邏輯目前并未發生改變。在人工智能需求的驅動下,本輪半導體復蘇呈現出“全球共振”的態勢。
研究半導體行業的景氣度,我們可以參考設備商的收入增速。這是因為晶圓廠會根據客戶需求選擇擴產,而擴產時的主要資本開支是設備。設備廠在設備交付后才會確認收入,而設備的交付到晶圓廠的量產在時間上是領先的。因此,設備廠的收入增速可以作為行業景氣度的前瞻指標。上半年數據顯示,國內外半導體設備的需求都在向好。
設備端的下游客戶包括臺積電、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晶圓制造廠。10月9日,臺積電公布了樂觀的9月月度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將迎來一個“豐收季”,業績將輕松超預期。因此,目前來看,半導體行業,包括中芯國際所處的晶圓代工賽道的基本面改善仍在持續。
再來看中芯國際這家公司的情況。我們必須承認,中芯國際在技術上與臺積電仍存在差距。由于美國制裁和荷蘭限制先進型號的DUV光刻機對華出貨,中芯國際的制程目前仍以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為主。因此,中芯國際難以通過先進制程提升產品單價,只能在現有制程的基礎上提高經營效率以獲取規模效應。
近年來,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逐漸降低,這是因為在無法向先進制程突破的情況下,公司逐漸控制研發費用,這是很合理的策略。2019年,中芯國際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為21.55%,而2021年至2023年這三年,均保持在10%至11%之間。
然而,中芯國際在擴產能方面卻顯得相當激進。2024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出貨超過211萬片8英寸晶圓約當量,環比增長17.7%。相比之下,2023年第二季度出貨量為140.3萬片。這意味著,中芯國際2024年二季度晶圓出貨量同比增長了50.5%。同時,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也明顯提升,2024年第二季度達到85.2%,較上一季度提升了4.4個百分點。
中芯國際的策略是合理的,大概率能受益于本輪半導體回暖。雖然公司上半年凈利下滑45.07%,但根據公司業績指引,預計第三季度收入環比增長13%至15%,毛利率介于18%至20%。可以看出,公司預計三季度毛利率與二季度相比將有明顯提升,主要原因是三季度高價值產品占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