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一個崇尚“快”和“強”的時代。
企業從誕生的第一天就會有一個假想敵,自己的成長往往要以擊敗一個個競爭對手為目標,野性、殘暴、貪婪、暴虐似乎才是商業應有之意,滄海橫流,尸橫遍野,才能承托出成功者的強大。
于是,企業間你死我活的爭奪一次次上演,甚至不惜突破法律的底線;追求短期的業績成為一種常態,業績是目標,顧客只是實現業績的手段,有的企業甚至不惜將客戶當作“韭菜”去收割。總之,你看到的強者往往是一種咄咄逼人、居高臨下的“豪橫”。
傳媒人、財經觀察家秦朔最近提出一個問題:有沒有一種平心靜氣的商業之美?
中國臺灣企業家李焜耀 15 年前曾反思臺灣電子行業,當時,他這樣寫道——
“目前電子業遭遇最大的挑戰,就在于整個社會似乎有很大的聲音在鼓勵、支持往一個扭曲的主流價值方向前進。整個社會都在增強鼓勵蒼狼式、游牧式、斯巴達式的經營模式,所以狼性要更強、斯巴達化要更深的軍事管理……我認為,蒼狼的精神不見得是對臺灣有利的,經營管理還是應該要回歸到人的原點。
李焜耀進一步說:“只有懂得生活文明的人類,用更文明的手段、更有文化的思考、更具有歷史觀的企業經營模式,才有條件繼續生存下來。”
秦朔在參觀了OPPO東莞工業園區之后,他認為自己找到了肯定的答案。在那里,他看到了一種“致善式創新”——科技是手段,人是目的,創新的出發點是人。
的確,今天人們對更文明、更有文化地去經營的公司,抱著更大期待。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追求至善、至美、至遠。
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教授對“生意”一詞是這樣闡述的:“生意,就是生活的意義”。她認為,最好的產品都是與人“交心”的。即產品是一個“贈物”的過程,我們不是賣一個東西給別人,我們應該把愛、驚喜和可靠交給別人。這才是商業真正內在的本質,這也是我們從事商業所應該回歸的部分。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我們注意到這么一家公司:
4 月份德勤發布的 “ 2020 年亞太區高科技高增長 500 強排行榜”中,它入選并高居第 9 名。它的注冊用戶達 1 億,每個月的線上相親活動約 1000 萬場,還有 4 萬多人在這里兼職。
然而,這是一家非常低調、平和的公司,百度上甚至搜不到創始人的百科詞條,創始人和高管的新聞也寥寥無幾。
它就是視頻戀愛社交平臺伊對。
看名字,“伊對”,是“一對”的諧音,表達愛情和美好結果的期許。“伊”在古代還有“那”的意思,表示遠指,讓人想起《詩經》的千古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在最美的詩詞里,遇見最美的TA。
伊對上線于 2018 年,沒有去爭搶別人的蛋糕,而是在互聯網社交領域開辟了一條獨立賽道,取得不俗的業績,在用戶中也有好的口碑。那么,在外界一片喧囂之下,伊對是如何保持一種心無旁騖的優雅呢?在伊對幾個部門的交流中,我們總結出以下幾條:
1.慢之美:時光雕刻的工匠之器
伊對的始創團隊是一個連續創業的團隊。幾年來,在保持主業持續盈利的同時,他們對社交產品情有獨鐘,并研發了幾款產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7 年初,感覺時機成熟了,團隊決定“養活自己的孩子”,轉型做一款屬于自己的社交類產品。
他們對國外和國內上百款產品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很快研發了一款類似Tinder那樣左滑右滑的社交產品,當時這樣的產品在國際上往往比較流行。但是,在做用戶測試后,目標用戶表現出普遍的不適應。于是,伊對團隊迅速做出了調整,放棄了簡單模仿的思路,在借鑒國外技術的同時,大膽創新,做一款完全適合中國本土的戀愛社交軟件。
在 2018 年,伊對App上市之前,伊對團隊頂著資金耗盡的壓力,將產品從文字、語音一直摸索在視頻直播,特別是創造性引入“中間人”,加入了“伊對紅娘”的人工模式,形成了目前這種“機器算法+視頻直播+紅娘”的獨特模式。在正式上線前,這款產品前前后后打磨了一年多時間,伊對創始人反復強調,不求速成,但求用戶喜歡。只要用戶有體驗不爽地方,就要想辦法解決。
后來,在伊對B輪融資時,投資方云九資本的合伙人袁語表示,伊對是一種有根的模式,是一種線下場景的線上還原,是一種對用戶真實需求更有效率的滿足方式。
模式的成功,來源于伊對對產品的精心打磨。正如小米黎萬強所說,產品是1,營銷是0。伊對首先做到了這個“1”。
2.和之美:不盯競品盯市場
同業競爭是傳統企業繞不開的話題,企業經營的核心是如何獲得競爭優勢并最終在競爭中獲勝。關注競品本身沒錯,但是,很多企業的決策其實以競爭對手為目標,“跟進模式”甚至成為行業追隨者的成功之道。不過,不少卓越的企業家也提出不同的理念。7- 11 創始人鈴木敏文告誡企業家:“你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而是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不要管競爭對手在做什么,他們又不給你錢。”有人說如果貝索斯整天盯著 eBay,他不可能做出 AWS 云服務。
互聯網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跨界成為一種常態,競爭的邏輯隨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顛覆式創新”之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強調:真正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是市場價值網。李善友教授進一步解釋:“企業沒有高低之分,價值網卻有先進落后之別。有一些企業所在價值網早已衰落,在這樣的賽道上,也不太可能產生優秀的企業。”
作為創業者,伊對一開始就沒有將成熟的市場價值網作為自己的進入領域,當時,一二線城市的白領人群是社交應用爭奪的目標客戶,而伊對將下沉市場的小城青年作為切入社交市場的目標人群,相對于大城市和白領人群,這個潛在的市場更加龐大且缺乏滿足用戶交友和戀愛需求的社交產品。
今天來看,遠離以大城市人群為目標的社交紅海,打造新的價值網,是伊對成功的關鍵一步。目前的伊對是頗受年輕人喜歡的戀愛平臺,不僅僅包括三四線城市,還有一二線城市的青年。年輕人將這種“云相親”模式看作是一種時尚。
3.合之美:用戶即我,我即用戶
談起重視用戶體驗,小米是典范。有人說,小米是一家通過用戶運營為突破點而擴大自己業務規模的公司,而小米甚至將這種策略總結為叫做“參與感”的方法論。小米是伊對的投資方之一,小米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說:“伊對真正用心的雕琢產品,這與小米做產品的思路不謀而合,也讓我們看到了伊對后續無限的可能性。”
相對于小米這個前輩,伊對對用戶的重視度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伊對不僅僅在研發和測試階段引進用戶體驗,還打破了平臺、產品與用戶的邊界,讓用戶成為平臺和產品的一部分,這就是伊對紅娘。
伊對上有 4 萬多名紅娘(男性被稱作“月老”),這些人都不是伊對招聘的員工,而是用戶。那些已在平臺上“脫單”的用戶,還有盡管沒有脫單卻有熱心幫助別人的用戶,都有機會申請成為紅娘,承擔“線上媒人”的角色,為用戶提供主持相親等服務,并獲得相應的報酬。這些紅娘分布在全國各地,只用一部手機就可以足不出戶的工作,獲得不錯的收入。
我們驚喜地發現,“伊對紅娘”是踐行“商業之美”的生動案例。數萬的網友受惠于平臺而得到一份可以持久的工作,而這種模式被社交領域的同業者模仿,則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平臺上,規則清晰,客源充足而持續,伊對紅娘可以多勞多得。
而伊對也是這種模式的受益者。首先,伊對減少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卻得到了數萬名各有所長的“事業合伙人”,他們都以創業的心態投入其中,形成一種強悍的戰斗力;其次,這些紅娘還是伊對的口碑用戶,他們如同一個個能量源一樣,源源不斷地傳遞給身邊更多親朋好友以及親友身邊的親友,實現口碑的幾何裂變。
在佛家看來,這種方式符合因果規律。所有的收益,是果;而開放態度和利他思維,是因。如果伊對創始團隊懷著“贏者通吃”的心態去做產品,恐怕很難在短期內贏得這么多忠誠的用戶。“眾生皆我,我即眾生”。
4.善之美:涓涓公益,浩然長流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過去的公益更多看作是成功企業或者有錢人的事情,而互聯網讓人們的公益觀發生了根本變化。水滴籌、輕松籌等公益平臺的出現,積沙成塔式的公益形式成為一種常態。如今,公益與財富的多寡不直接相關,而是與兩點有關:一是有沒有愛心,二是能不能持之以恒。
在 2019 年新冠疫情爆發后,上線不到一年的伊對就向武漢捐贈了價值一百萬元的醫療物資。去年夏天,南方大范圍遭受洪災,伊對第一時間向安徽的兩個重災區捐款,與新疆的貧困縣簽訂幫扶協議,捐物資、捐書、出資金援建創業集市……伊對對公益的原則是不追求轟動效應,而是扎扎實實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伊對在新疆援建的創業集市)
知名設計機構龍丹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讓?巴蒂斯塔?丹尼爾(Jean-Batiste Danet)在他的著作《商業之美》中說,生意易于呈現出冷酷無情、毫無寬假的面貌,然而,真正的生意不是這個樣子。成功不能沒有利潤,但僅僅是利潤仍然無法造就成功。他提出杰出商業的五大標志——正直、好奇心、優雅、精致、興旺。
從伊對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地看到了這種杰出商業的可能性。
陳春花教授說,人是生活者,而非消費者。根植于生活,根植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才是驅動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