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變成流行語刷屏的這些天,“網紅”李永樂蹭了個熱點,在西瓜視頻講了講“如何戀愛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用數學的方法。
基于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和近代數學的“秘書問題”,李永樂利用公式,推導出找到真命天子的方法:把前36.8%的人作為樣本進行考察,但拒絕他們的追求,在后面遇到的人中進行選擇,只要好感度超過樣本,就接受他的追求。
這支視頻在人大附中的一間空教室里完成。架起三腳架,打開錄像機,鏡頭里,李永樂戴了一副黑框眼鏡,垂著胳膊,除了講話和板書,表情不多,動作也不多。
爬滿一黑板的數字和表格,在西瓜視頻獲得了十幾萬的點擊量。過去的一年里,他在西瓜發布了將近200個短視頻,它們大多以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為由頭講授科學知識,10分鐘分析激光原理,7分鐘講明白量子力學,這些視頻為他帶來了200多萬網絡粉絲。
現實生活中,生于1983年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循規蹈矩地上課、下課,為學生構建物理世界,和學生一起“開黑”,還因為游戲玩得不錯被稱為“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
這天,他在黑色衛衣外套了一件墨綠色沖鋒衣,往返于視頻里和講臺上,也往返于西瓜視頻“網紅”和“李老師”之間。
物理老師李永樂?
李永樂的一天從早上八點鐘開始,這學期他帶兩個畢業班,高考復習已經開始,他的教案上寫滿了物理動量知識。
課堂上的李永樂很隨意,一邊講解,一邊板書,一邊把問題拋給學生,偶爾伸出左手推推眼鏡,勾著嘴角,開開牛頓的玩笑。他的課堂從不缺少笑聲,但在“氣氛活躍”之外,學生們也給出其他描述,諸如“高效”、“清晰”、“成體系”。
下課后,批改作業、答疑、備課,則占掉了李永樂的大部分時間。10月19日中午,在教師食堂吃過飯,李永樂剝了一個橘子:“好像也沒干什么,就把這一天忙忙叨叨地過去了。”
這是他教師生活的第九年。
2009年,李永樂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身邊的同學或是出國,或是投身金融與互聯網,自認為不擅長人際交往的他,想找一份環境單純、生活規律的工作,于是應聘到人大附中,成了物理老師。
物理老師李永樂在人大附中小有名氣,前不久,人大附中的學生拿了20個全國物理競賽的北京市一等獎,理論第一、實驗第一和總成績第一都是李永樂的學生。也因此時不時有老師到他的課堂上“取經”。在剛剛工作三年的物理老師林欣看來,李永樂的課堂流暢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好,“可以隨便從腦袋里掏出例子來作為延伸。”
李永樂說做老師讓他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他不希望自己是公交車司機式的老師,把乘客帶到目的地就完成任務;他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和見證學生的成長”。
“網紅”李永樂
如今,他不止是班級幾十個學生的老師。
他的西瓜視頻已經成為了更多人的課堂。激光領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就在視頻里講激光的應用和原理;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去世,他用講授光纖原理的視頻以表悼念;央行決定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他專門分析貨幣體系;問題疫苗進入輿論焦點,他則講解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它們被囊括在10分鐘左右的視頻里,并獲得少則十幾萬、多則幾百萬的點擊量。
網友評論他是“全能型理科生”。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甘勝是李永樂視頻的“常客”。他從一堆搞笑段子、寵物照片和綜藝片段中,關注到李永樂。今年世界杯期間,甘勝身邊有很多朋友買足彩,辦公室偶爾冒出“足彩反買,別墅靠海”等說法。他也打算買一點玩兒。但看了李永樂的短視頻,知道了 公司會通過不停調整賠率確保自己的“抽水”,只有個人判斷的準確度超出市場判斷、或是經過兩家 公司“對沖”才能從中贏錢。
李永樂給頭腦一熱的甘勝“降了溫”。甘勝迷上了看李永樂的視頻,像迷上了看球賽一樣。“以前不太清楚的點,聽完他講發現,哎,就是這么回事兒。”
李永樂成了“網紅”。走在馬路上,經常有陌生人喊“李老師”,偶爾還有人過來“求合影”;在西瓜視頻的私信欄,未讀消息始終保持在“99+”;下班回家的電梯里,有學生從書包里掏出紙筆,幫外校小伙伴要李永樂的簽名;課余時間,有媒體找他錄節目、做采訪;還有曾經的學生請他去大學講座,有出版社請他把視頻內容變成文字版出書,有培訓機構甚至飲用水公司請他做廣告……李永樂“多了些瑣碎的事”,他拒絕了一些邀請,盡力把生活重心控制在原有的軌道上。
“為其他人做一些事”
李永樂成為“網紅”并非偶然。
在清華讀研究生期間,李永樂在培訓機構做過兼職老師,錄制過許多講課視頻。它們后來被傳送到其他城市和一些農村的學子手中,其中一堂課上,李永樂留了自己的聯系方式。這些年,李永樂的qq上經常收到好友申請,看不見的學生們通過網絡,來找他求教或是致謝。
這是李永樂第一次發現互聯網的作用,“它以一種十分低廉的方式,在我的課程和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孩子之間建立了橋梁。”
“要知道,在國家大力發展教育公平的今天,農村和城市之間、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不是更公平了,而是相差更懸殊了。即使是北京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城區與郊區之間,城區各片區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李永樂在不久前的西瓜play上說。
“我對別人說,我應該對窮人的教育做點什么。別人說,你才是窮人吧。我想了想,月薪幾千塊在北京確實算窮人了。那就窮人為窮人教育做點什么吧。用教學視頻來彌補地區間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于是,他陸陸續續把自己的數學和物理教學視頻發布到西瓜視頻上,到2018年,開始有了明確的方向:科普。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給他發來感謝,有中小學將“看李老師視頻并做筆記”當做假期作業,甚至有大學在課堂上播放李永樂講課的視頻。
“科普網紅”做著做著,李永樂又開始琢磨少兒科普的事。“我希望能從小培養科學思維,讓孩子對某些東西感興趣,并可以選擇自己未來的道路。”李永樂不希望教育僅僅是出路,而是變成一個人充分發展的途徑。
理想主義者?
李永樂覺得,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骨子里也對同類人保有偏愛和青睞。但當實用主義的大潮在時代中席卷而來,他有時針鋒相對,有時也只能曲線救國。
2018年6月16日,在世界杯小組賽中,葡萄牙隊的老將C羅憑借帽子戲法,在第88分鐘逼平西班牙,引來全世界球迷的關注。解說員稱,這是典型的“電梯球”,也有人說,這是“香蕉球”、“落葉球”。
李永樂用物理方法分析C羅的電梯球
幾天后,李永樂在西瓜發布視頻,通過伯努利原理、馬格努斯效應解讀足球的運動過程,并解釋了“香蕉球”“、“落葉球”和“電梯球”的原理,以及為何C羅可以踢出“電梯球“。11分鐘的視頻結束后,黑板上畫滿了拋物線和受力分析。
視頻獲得了數以萬計的點贊和轉發,在評論區,有人感慨李永樂的分析深入淺出,但也有另類的聲音傳來:“人家靠著自己的經驗踢出來的球,能被吹上天,讓我想起了,一篇好作文,語文老師給你講他各種牛逼,然后你去問作者,作者會告訴你,寫這個文章的時候,我沒想這么多呀。”
李永樂看到了,氣不過,直接“懟”了回去:“你會游泳你也不懂浮力定律,但是阿基米德比你牛逼。你會淘寶你也不懂阿里云,但馬云就比你牛逼。”
并非孤例。有一次李永樂在網上講幾何,有人問“有什么用啊?買菜還用數學嗎?”李永樂差點就回復“所以你只能買菜”,想了想,算了,懶得回了。
在一些人眼中,“有用”似乎變成了某種固化的評判標準。講物理時,問物理有什么用;講數學時,問數學有什么用;講科學之美時,問美有什么用。既然實用主義阻擋理想主義,干脆就用實用的方式去實現理想。
李永樂轉變了策略,把最受關注熱點話題當做噱頭,然后引入嚴肅的科學知識。于是有了: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和核反應解釋“老鐵穩”的科學道理,用概率知識討論買彩票中五百萬和考上清華哪個更難,用數學歸納法和模糊數學探討禿頭話題,用博弈論解釋堵車……
當興趣和價值不再被列入首選,如果實用主義的潮水無法改變,那就告訴別人:去做吧,去創造價值。
對李永樂而言,通過科普視頻讓科學知識被更好的傳播,是他作為老師的更大的價值。“其實這十年來,我還是挺喜歡當老師的,就是有時會感覺有點累。之所以錄視頻,剛開始也是為了避免一遍遍重復地講同一個問題。現在通過互聯網,受眾面就更廣闊了。我現在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社會科普的氛圍做起來,貢獻一點力量。”
“現在西瓜視頻的粉絲有200多萬,感覺是有人認可我的。有人看過視頻,覺得科學還真有意思,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李永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