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一則關于“湖北江西商會副會長駕駛問界M9遭遇事故”的消息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發了公眾對于智能駕駛技術的關注和討論。據報道,該事故發生在10月9日,涉事車輛為一輛問界M9,當時正與一輛大貨車發生碰撞,導致副會長受傷,其弟不幸遇難。盡管賽力斯汽車隨后聲明事故發生時車輛已退出智駕模式,但這起事件依然讓智能駕駛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為焦點。
智能駕駛,作為當前汽車行業競相追逐的技術高地,正逐步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多家車企,包括新勢力如“蔚小理”以及傳統車企如長城汽車、比亞迪等,都在大力推廣這一功能。然而,許多消費者并不清楚,目前市場上所謂的“智能駕駛”其實大多屬于L2級別的自動輔助駕駛,這意味著它們并不具備全自動駕駛能力,仍需人類主導。
幾位曾使用過智能駕駛功能的車主分享了他們的經歷,其中不乏驚險時刻。有的車主在高速上遭遇車輛突然猛打方向,有的則因為系統誤判而差點撞上錐桶,還有的多次經歷急剎,險些釀成事故。這些經歷讓一些車主對智能駕駛產生了戒心,選擇放棄使用,而另一些則更加謹慎地選擇適合的路段使用。
阿林是一位理想L9 MAX的車主,他提到在一次自駕游中,車輛差點撞上錐桶,這讓他對智能駕駛產生了警惕。盡管如此,他仍然選擇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智能駕駛,因為他認為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駕駛負擔。然而,他也承認,在復雜路況下,智能駕駛的效率和安全性還達不到他的要求。
另一位車主阿倫則對智能駕駛持更加保守的態度。他是一位有著10年駕齡的老司機,曾經因為智能駕駛系統的誤判而多次險些發生事故。他表示,盡管智能駕駛在某些理想條件下表現良好,但他絕不會過分依賴它,因為汽車的容錯率很低,一旦發生事故,后果可能不堪設想。
這些車主的經歷揭示了智能駕駛技術的現狀:盡管它在某些方面能夠帶來便利,但在復雜多變的道路環境中,其識別和判斷能力仍存在不足。對于消費者而言,了解智能駕駛技術的真實能力和潛在風險至關重要。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應保持警惕,確保駕駛安全。
車企在推廣智能駕駛技術時,也應更加注重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明確技術的邊界和限制,避免過度宣傳導致消費者誤解。同時,持續的技術研發和優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提升智能駕駛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車企、消費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確保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終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智能駕駛才能真正成為改善人們出行方式的革命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