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審視當前的純電車型市場,一個顯著的感受是,除了特斯拉,中國車企中是否還存在能與其并駕齊驅的競爭者?消費者的眼光日益挑剔,他們已能自主評判電動車的優劣,而市場前列幾乎被中國品牌全面占據,這實際上在無聲地宣告,新時代的更迭已是大勢所趨,無法逆轉。
盡管在某些特定區域或依賴固有客戶群,傳統合資品牌的電動車仍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在整體市場把控上,中國廠商的力量顯得尤為強大。
比亞迪的強勁勢頭顯而易見,同時,隨著自主車企的不斷涌現,它們推出的性價比高、個性化強、智能化的新車型,正不斷激發市場的潛力。這一競爭格局對傳統合資品牌構成了不小的挑戰,使得它們在當前的市場中倍感壓力。
回顧過去的9個月,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下滑明顯,無論是數據還是市場反應都清晰地反映了這一點。盡管大眾、豐田、通用等合資公司間的生存狀況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只要電動化轉型的步伐不減緩,這一局面就需要它們自己去應對。
以大眾ID.3為例,盡管它勉強躋身前二十,但單純依賴價格戰來贏得認可,顯然難以成為其長遠發展的助力。
面對“在中國,為中國”的市場策略,大多數合資公司計劃在未來兩三年內,與中國公司合作研發本地化新能源車。豐田bZ3X等產品的推出,無疑將為母公司帶來新的轉型活力。然而,殘酷的現實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它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