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鈉離子電池作為新能源領域的新星,正逐漸展露其替代鋰離子電池的巨大潛力。近日,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了《2024中國鈉離子電池報告》,深入剖析了中國鈉電行業在全球新能源戰略框架下的機遇與挑戰。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碳中和戰略的推進,新能源汽車和電化學儲能等產業蓬勃發展,鋰電池應用日益成熟。然而,鋰資源短缺成為制約未來發展的瓶頸。在此背景下,鈉離子電池因其豐富的資源和優異的性能,被視為鋰離子電池的潛在替代品。
目前,鈉離子電池已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小規模生產和特定場景的示范應用。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達到3.2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接近10億美元。其中,鈉硫電池因高能量密度和長時間循環穩定性,在電網級儲能和短途交通運輸領域率先替代鋰離子電池。
在中國,鈉離子電池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但已進入全國統籌推進階段。2023年,中國鈉離子電池實際出貨量為0.7GWh,尚未形成規模化效應。盡管鈉離子電池在潛在生產成本上具有優勢,但在銷售渠道中價格優勢并不明顯。
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結合是衡量鈉離子電池量產的重要指標。報告指出,鈉離子電池整體工藝流程與鋰電池類似,電極制備是重點。近年來,中國鈉離子電池行業研發投入規模逐年增長,研發團隊規模不斷壯大。
新能源龍頭企業也在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寧德時代已實現第一代產品的量產,正推進第二代產品開發;中科海納聚焦新一代儲能體系研發;鈉創新能源則側重于鈉離子電池材料的研發與生產,其產品已在多家電池制造企業進行驗證。
盡管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未來前景廣闊。報告建議,依托國家級創新平臺、產業鏈企業等實現技術研發突破,重點提高能量密度、延長循環壽命、提高熱穩定性和降低制備成本。同時,需要國家持續重點支持,促進產業協同與配套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