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一名剛步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因在拼音學習上遇到困難,被情緒激動的母親獨自留在路邊,此舉迅速在網絡上引發激烈討論。
有網友稱理解媽媽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但這樣的做法實在欠妥,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有網友指出由己及人,不要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也有網友曬出自己同樣的經歷,表示“誰輔導作業誰崩潰”。
對此,對家庭教育有著多年研究經驗的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高級顧問馬鐵鷹表示,面對孩子的學習困難,家長的首要任務是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學習速度、興趣點及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家長應避免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表現,而是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學習習慣,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他們學習。
9歲的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用戶周同學盡管年紀尚小,但他已經能夠流利地進行英語交流,其學習成果充分證明了在啟蒙學習中耐心與科學引導的作用。周同學家長在回顧他的英語啟蒙歷程時表示,周同學也曾遭遇大多數孩子在學習新事物時都會面臨的困境:反復學習卻依然難以記住和掌握。面對初期似乎不見成效的學習,家長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幸運的是,在深入理解了語言學習的本質后,他們調整了學習策略,轉而采用大量聽讀的方式進行啟蒙。這一改變逐漸顯現成效,周同學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能夠零星地說出幾個英語單詞,并最終達到了現在的水平
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語言學家克拉申早就曾指出,語言學習的關鍵在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聽力作為最基礎的輸入形式,決定了孩子能否順利過渡到說、讀、寫的階段。所以,英語啟蒙的關鍵在于讓孩子實現大量的聽,聽得多了自然也就會說了。
對于低齡兒童,可以通過兒歌、動畫等生動有趣的形式,激發孩子的語言敏感性和學習興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再逐步引入更復雜的語法結構和閱讀材料。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也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在信息化時代,科技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iEnglish通過互動游戲、動畫視頻、智能測評等多種形式,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境。
iEnglish中包含的「磨耳朵」、「視聽」、「閃卡」、「ETP」是英語啟蒙階段必用的板塊。「磨耳朵」板塊中有大量精心挑選的兒歌、動畫、電影等海量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劃分成不同等級,既有適合剛接觸英語的簡單語句,又有適合提升的長難句。
周同學的家長表示,在這里孩子可以逐漸培養語感,通過熟悉英語的音調和基礎的句法,提高對英語興趣。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逐步接觸「視聽」、「閃卡」、「ETP」板塊,多個板塊的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幫助孩子抓住語言敏感期,掌握英語能力。
更重要的是,iEnglish并不同于傳統千人一面的學習方式,而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智能分析孩子的興趣偏好、學習習慣以及掌握程度,為每位孩子量身定制學習計劃,讓孩子的英語啟蒙之路有趣且高效。
馬鐵鷹強調,學習英語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需要耐心與堅持。家長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孩子學習旅程中的陪伴者與鼓勵者。家長應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機制。當孩子遇到學習難題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困惑和感受,而不是簡單地責備或放棄。通過傾聽和理解,家長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孩子的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科學的啟蒙教育,應當是建立在愛與理解之上的個性化教學。它要求家長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理解,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成長規律;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孩子打造一個豐富、有趣且高效的學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