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按鈕,按下之后可以在早晚高峰減少擁堵時間20%-30%,你會不會按?
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毫不猶豫,迫不及待!
事實上,這個按鈕已經被百度按下。在7月3日舉行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也是全球首個關注AI開發者的盛會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在演講中介紹了百度與保定合作建設智能交通樣板城市的階段性成果——智能紅綠燈控制系統優化城市交通治理。李彥宏表示,規模化部署的智能紅綠燈,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控制交通信號燈時長,將早晚高峰期間市民的行程延誤時間減少了20%-30%,顯著緩解了交通擁堵,為保定及更多城市的市民帶來了更好的出行體驗。這一令人興奮的進展,贏得現場觀眾長時間的掌聲。
堵車的痛,中國人太懂了:堵車消耗的時間、精力以及由于密集車流引發的事故、損耗等直接成本,和因為擁堵而加重的尾氣污染、噪音污染等間接成本一樣,都十分昂貴。據統計,北京每年交通擁堵帶來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人民幣,大概占北京GDP5%。一個城市尚且如此,放到全國更是一筆巨資。
作為AI治堵“代言人”,李彥宏對智能交通解決擁堵表現出相當的決心,去年他就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汽車越來越智能,以及我們相應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換代,擁堵的狀況應該是可以得到大幅度改善的。”
那么問題來了:8車道加限行限號,都治不了,智能的交通真的就能拯救嗎?
車和路怎么配合?
李彥宏今年兩會的提案就包括中呼吁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實現對交通的“全面感知、全局決策、實時控制”,從而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交通事故。具體怎么理解?比如依靠多傳感器融合等車路協同技術建設的智能路網,可提高交通系統的感知能力,實現車車、車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運用智能云、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搭建計算平臺,分析全量交通數據,能夠預判擁堵趨勢并提前采取預防性措施;利用智能信號燈、智能停車系統,可提升交通系統的調度能力,這些都是道路的智能優化。
據了解,李彥宏在此次開發者大會提到的保定智能紅綠燈案例中,百度就通過信號優化工作,在保定規模化地部署AI指揮中心,全量、實時地通過攝像頭來感知交通路況,并調整交通燈的時間。而在出現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時,系統還將自動生成相應處置方案,及時聯系相關部門進行處置,配合智能紅綠燈的全局控制,最終實現了擁堵等待時間的減少。可以看出,利用AI解決城市交通頑疾,全局決策、實時控制的AI思維和高效計算、準確引導的AI能力是其重要支撐。
如果兩個方向的車流相差很多,紅綠燈的長度就需要差異化調整;如果路上已經沒有行人了,汽車本該等待的漫長紅燈就應縮短。種種由于局部交通管理規則而導致的低效行駛,都得以在智能交通全局思維的靈活調整中得到改善。
“用全量實時的數據來感知交通實際情況,城市每一輛車所在具體位置,每一個紅綠燈口有多少輛車,這些車移動的方向等等。通過對這些情況進行全局調整,可以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運營效率。” 這是李彥宏提出的賦能交通管理的AI思維,而AI能力則包括了百度交通大腦、高精地圖、智能駕駛平臺Apollo、自主泊車等一系列底層智能技術。
人都靠不住,靠車和路?
有了智能的車還不夠,還要有智能的路打好配合,這是李彥宏對智慧交通“近未來”的預言。具體落到實處就是智能駕駛、車路協同、智慧交通三步走,從云端來尋找整個交通系統的最優解。與限行、限號的限制性治堵法不同,這套解法的要領在“升維”到上帝視角,保持全局通暢,整體順了自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緩沖局部的擁堵。
百度從2015年開始,百度大規模投入無人車技術研發,2015年12月即在北京進行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全自動駕駛測試。在北京交通監管部門今年發布的第一份關于持牌無人駕駛汽車的報告中,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以在北京行駛接近 14 萬公里,占所有測試里程的91%,彰顯了其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絕對優勢。
去年7月百度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發布了全球首款L4級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后又在去年11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重磅宣布了與一汽集團合作落地中國第一輛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的計劃,而在本次大會上介紹的自主泊車技術也已經獲得了商業化訂單,將在年內量產落地。
車路協同方面,早在2016年,百度即開始布局“車路協同”全棧研發,可謂是業內最早布局車路協同的公司之一,并在場景數據和測試里程積累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而Apollo的車路協同的能力百度也于去年底正式進行了開源,也標志著 Apollo 開放平臺進入了車端和路側整體開源的新階段。
從這些進展看來,智能的車和聰明的路正在加速到來。相信未來有一天,當人不再是司機,而成為整個交通系統中的一個影響因子;車也不再是單獨的車,成為自動駕駛且互聯互通的“共同體”,堵車,或許將真正地成為過去式。
正如李彥宏所說,“在AI前進的道路上還是會有各種各樣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但我們前行的決心不會改變,我們堅信AI會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