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佳璇,授權轉載發布。
2021年5月12日,凌晨1點18分,哈工大智能裝備大類大一學生吳佳良在B站上傳了他策劃的視頻《985大學<內卷的名義>》。
這支視頻翻拍自影視劇《人民的名義》,以戲謔的方式探討高校學生“內卷”話題,時長3分54秒,兩位學生主演、一位攝影兼剪輯。發布第二天,視頻破50萬播放,各大高校學生爭相拍攝模仿,兩周左右播放量破300萬,斬獲全站排行榜最高第10名的成績,被B站收錄進“周必看”榜單。
《985大學<內卷的名義>》掀起高校翻拍熱潮
6月2日,北師大舞蹈系大二學生殷悅發布手機翻拍視頻,高度還原《還珠格格》主題曲《當》MV,登上B站熱門,截至目前視頻已收獲近200萬播放量。6月20日,浙江傳媒學院一位學生UP主翻拍《仙劍奇俠傳3》經典劇情,播放量已破400萬,彈幕2.8萬,全站排行榜最高第5名。
在B站,高校學生UP主們如何通過對經典作品還原或改編,用小成本引發大討論,頻頻創造出影視翻拍“爆款”?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與多位視頻主創聊了聊。
無心插柳
2021年5月26日,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本科二年級的《舞蹈音樂鑒賞》課程準備結課,授課老師一改往常筆試答卷的期末考試形式,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選一首歌曲進行音樂鑒賞、并配合音樂編排一段舞蹈。
李嘉儀是這門課程的學生之一。通常情況下,舞蹈系同學會選擇文藝氣息較為濃郁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但李嘉儀突然向小組成員提出選擇《還珠格格》的主題曲《當》作為鑒賞作品。首先是從樂譜來看,這首音樂的結構相對清晰,更重要的是《還珠格格》作為幾代人的共同回憶,有著極為廣泛的認知度,在課堂上鑒賞這首作品,容易讓同學們有更強的參與感。
而在重聽這首歌曲時,四位小組成員同時點開了歌曲MV,其中一位同學提議翻拍MV視頻作為期末作業的一部分,這個主意得到了其他組員的認可。
距提交作業僅剩不到一周的時間,他們迅速分工和行動。四位成員中,殷悅是制片人,李嘉儀是攝影導演,另外兩位同學王宣人和林之羽,一男一女,均為核心演員。在組員較少的情況下,他們一人分飾多角,王宣人扮演紫薇、小燕子等女性角色;林之羽是皇帝、阿哥、太監等男性角色扮演者;其中殷悅也扮演了皇后、塞婭公主、丫鬟等女性配角。
制片人殷悅表示,由于時間緊張、資源匱乏,他們最初的設想就是對MV進行搞笑翻拍。因為《還珠格格》中的古裝道具并不常見,敲定主題的第二天,他們四人一下課就趕去了故宮,想要淘一些清朝服裝、頭飾類道具。
“等我們趕到故宮,天已經黑了,只有一些老奶奶的小賣部還開著,但里面賣的大多是小孩子的玩具,沒法用。”殷悅說,“最后我們直接在故宮打開淘寶下單。所有的頭飾加起來兩三百塊,其中最貴的就是皇后的頭飾,價值55元。”
當晚殷悅開始進行《當》原版MV的分鏡分析,主要關注并記錄鏡頭時間、出鏡角色、情節內容、拍攝地點、演員服裝及道具等。另外,他們東拼西湊,向美術系借部分道具、向朋友借與原版服裝顏色相近的衣服、向室友借小電驢模擬原版視頻中的策馬場景。他們還向擅長空翻的同班同學尋求支持,精彩還原了原版MV中的武打鏡頭,這個橋段也成為該視頻的一大亮點。
為了趕作業進度,從周五中午拍攝第一個鏡頭到周日晚,他們每個鏡頭大約拍攝3到4條,拍完了所有素材,邊拍邊剪輯,在課堂展示前一天完成了視頻作業。最終,這支視頻贏得了滿堂彩,在大家的要求下放了兩遍,老師給予了高度評價,同學們從頭笑到尾。
“大家讓我們發到B站抖音這類平臺上,”殷悅表示,“他們都說:會火的,一定會火的!”
厚積薄發
如果《當》翻拍視頻的火爆,是學生們在期末作業上發揮創意和注重細節的功勞。那么《內卷的名義》能在B站播放量破300萬,是哈工大大一學生吳佳良精心打磨的結果。
吳佳良從初二開始逛B站,卻沒有在B站發布過視頻。高二那年,他的一部微電影作品在就讀的高中獲得獎項,極大增強了他對視頻創作與拍攝的學習意識。自此以后,他不僅僅是電影或其他視頻作品的觀眾,還會將自己放在創作者角度,關注運鏡、轉場等拍攝手法,同時閱讀攝影相關的專業書籍。
由于高考復習壓力較大,他并未迅速將這些積累轉化成實踐。而考上哈工大后,他發現,想要收獲更好的成績,課業壓力甚至比高三更大。由此,他雖做了不少視頻策劃,卻并沒能有成品視頻產出。疫情期間,他在家中觀看影視劇《人民的名義》,突然萌生了《內卷的名義》的創作靈感。
憋了半年沒能拍攝出完整作品的吳佳良,始終壓抑著旺盛的表達欲,卻也因此不斷醞釀、加工和打磨《內卷的名義》的內容和情節。他想要創作出一部能夠把觀眾的注意力維持到最后一秒的作品。
大一下半學期,期中考試結束的當天下午,積累了大量素材的吳佳良順利寫完劇本。晚上10:30,他從圖書館回到寢室,把幾個躺在床上的室友拉起來,要求他們換好衣服幫他拍攝。從開機到剪輯完成僅花費了2個多小時,就完成了這部B站“周必看作品”。
吳佳良表示,從拍攝手法上,《內卷的名義》是他們的興起之作,還有些稚嫩和粗糙,但它能收獲如此好評,勝在可引起彈幕討論的隱藏梗豐富而密集,而這些都是長期積累的感知力和精心設計達到的效果。
“每一秒鏡頭,我都提前想好了。比如,在視頻里,被調查學生手里翻的書是一本《貨幣戰爭》,這本書在金融學領域頗受爭議。”吳佳良說。在劇本里,他寫了一句臺詞:“你這夠清貧的啊,這一本‘故事書’就把晚自習對付了?”此話一出,彈幕就“炸”了,有人覺得搞笑、有人覺得諷刺。在他看來,這個設計比純粹的笑點更有引起彈幕討論的附加價值。
再比如,《內卷的名義》收錄進B站周必看作品榜單的提名理由,是一句臺詞:“這誰啊?誰把這‘吉米多維奇’放我柜子里了!”
這位數學家的作品,在理工科學生圈中有“中國科大人手一本”的美譽,結合視頻的“內卷”主題,足以引發一大波彈幕和無數學生觀眾的會心一笑。
吳佳良表示,想要視頻作品擁有高播放量,不能停留在“形式化”翻拍,而是必須加入一些“注入靈魂”的神奇笑點。這也是最適合B站平臺、最能獲得B站用戶喜愛的創作策略。
影響力宇宙
在年輕人的圈子里,尤其是在高校學生群體中間,上了B站熱門,擁有百萬播放,為他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
在《當》MV翻拍視頻之前,殷悅在B站只有33個粉絲,被朋友調侃為“33UP主”,她曾在B站發布過一個互動視頻作業,只有幾十個播放量,主要目的是為朋友們提供一個觀看渠道。6月2日發布翻拍視頻之后,老師和同學們都紛紛轉發。當播放量突破1000時,幾位創作成員十分激動。他們心想,如果播放量突破4000,就拍攝下一個視頻。很快,播放量突破4000,他們又立下Flag,破萬就拍攝下一個。
6月4日,視頻播放量破萬。大概一周后,視頻登上了B站熱門推薦,播放量迅速上漲,甚至突破百萬。而隨著播放量持續增長,幾位成員已經對巨大的數字失去清晰的感知,卻仍感受到生活正在發生些許變化。
一次,一位成員的室友在路上看到,幾位陌生同學在觀看這支翻拍視頻,她驚嘆地將這個發現發進室友群。而在主創成員們籌備拍攝下一支視頻的過程中,一位B站用戶通過私信詢問他們:“今天在xxx(地點)是你們嗎?期待大作!”
吳佳良也有類似的體驗。
《內卷的名義》“火起來”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視頻發布當天下午五六點左右,播放量突然上漲。二是第二天上午B站百大UP主畢導的轉發。
“當天晚上我本沒有注意到。后來我在圖書館學習時,我前面拿電腦的兄弟,他的屏幕放的就是我的視頻。我的天,我一看B站,視頻火了。”吳佳良說。
于是他當晚不停地刷手機,看播放量上漲,直到第二天畢導轉發后,點贊推送的更新速度達到每分鐘刷新一次就是100多條,他不得已關閉了點贊推送通知,只看留言和評論。畢導的轉發讓這支視頻從20萬播放上升到50萬,而后迎來了大量高校學生的二度翻拍,將視頻送上了300萬播放。同時,他的粉絲數量也慢慢從幾十增長至4萬,其中還有兩位是B站百萬級大UP主。
收獲這次成功后,吳佳良積極拍攝下一支視頻。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持續高質量的產出,百萬播放視頻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吳佳良B站主頁部分視頻
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他又產出了三部翻拍作品。他采取“大片”和“小片”交替進行的拍攝策略,利用如《小語種》《無卷道》這類“小片”嘗試新的拍攝思路、技巧和專業設備,操作成熟后,他們再拍攝如《讓績點飛》這樣精心打造的“大片”。
相比《內卷的名義》,吳佳良在《讓績點飛》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先花了兩三周時間進行情景架設,讓作品在邏輯線和價值觀上更加協調,又利用數周進行臺詞創作、演員籌備、設備布置,實際拍攝過程又花費了三個晚上。每次進行視頻剪輯和后期,都是他和攝像兩個人的“爆肝”時刻。由于不想耽誤白天的課程學習,他們通常一起剪輯到半夜兩三點,誰困了就去睡半個小時,另一個人頂上輪班工作。
而在視頻質量方面,他首次嘗試了電影機和電容麥,更加嚴格地挑選演員,在鏡頭語言上也感受到了新的突破。雖然是拍攝偏娛樂向的視頻內容,他仍希望能夠呈現出嚴肅題材的厚重和接近電影的質感。
正如吳佳良所期待的那樣,《讓績點飛》再次收獲了超出200萬的播放量,收獲了B站全站排行榜最高第18名的成績,斬獲第二個“周必看”提名。
B站知名UP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因5G視頻全網爆火后,曾發布了一支名為《漲粉百萬后,我的生活有什么變化?》的分享視頻。
在視頻中,何同學表示:那段時間,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打破墻壁的感覺。
熱搜也好,大V微博轉發也好,我們其實每天都會看到這些內容,但是我們和他們的關系從來都是單向的,他們出內容,我們看內容,他們就在一個叫做影響力的宇宙里,而我們就在一個被影響的宇宙里。但是突然,當我們就出現在了他們的時間線上,有一層無形的墻壁被打破了,原來大家真的是在同一個世界里交織。
更多的學生UP主,正通過他們的理念和方式,走入這個“影響力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