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權威數據公司 IDC 發布了《PRC SDC Market Overview and Analysis, 2020H2》報告。跟蹤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軟件定義計算軟件市場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1.7億美元,同比增長27.9 %。其中,容器基礎架構軟件市場的規模達到了1.9億美元。
綜合云服務商和私有云廠商占據中國容器市場TOP5
近年來,各類競爭企業紛紛在容器技術上進行投入,動作頻頻,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推動容器云行業的深入發展。容器的商業化市場逐漸進入了規模化發展階段。
IDC在報告中指出,在容器基礎架構軟件市場收入排名中,前五的廠商中有三家是提供公有云服務的廠商(計入的主要是其軟件收入,非公有云收入,因為公有云上容器服務本身基本都是免費的),分別是華為、阿里巴巴和騰訊。IBM/紅帽收入在該市場位列第三。BoCloud博云作為起步較早,行業經驗也比較豐富的創新型廠商,在金融領域有著不錯的客戶積累,其收入在該市場位列第五。
在中國容器市場份額TOP5中:
? 綜合云服務商華為云、阿里云、騰訊云,不斷以技術能力和資本手段布局容器私有云市場;
? IBM收購紅帽,憑借紅帽的影響力,加緊布局混合云市場;
? 國內本土私有云廠商BoCloud博云持續發力容器PaaS市場,整合容器、微服務和DevOps能力,做深做厚PaaS平臺。
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名中華為云、阿里云、騰訊云和博云這四家都是國內本土企業,意味著在中國容器市場中本土廠商已占有絕對優勢,采用本土廠商提供的容器產品及服務已趨向主流。
相對于華為云、阿里云和騰訊云,博云是進入前五的本土廠商中唯一專注在私有云領域的廠商,這也可以看出博云與國內其他私有云容器領域創新型廠商已經拉開了距離。
從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私有云容器市場高速發展
2020年是云原生理念和技術在中國廣泛被企業接受和實現落地的一年,云原生在傳統企業開始實現從理念到落地的變革。
容器發展之初,使用者大都集中在互聯網企業,大多數傳統企業還處于探索和評估階段,或者借助開源版本嘗試小范圍部署容器。
近年來,kubernetes+容器技術正在成為云原生架構下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平臺,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于敏捷架構和創新的需求,使得容器技術也從互聯網向更多傳統行業滲透,包括金融、政府、電信、制造及能源等行業,并且在這些傳統行業的頭部企業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最佳實踐。
在這些傳統行業中,由于對數據的高度敏感性、安全性和靈活性,私有云搭建依然是主流。IDC預測到2025年,在中國有1/4的IT基礎架構都用來搭建私有云。而在私有云市場,容器云也已成為企業用戶搭建私有云平臺的重要基礎架構。私有云容器云平臺具備更高的靈活性與可擴展性,可實現自定義云環境下特性業務場景需求的支持。
企業數字化與云化步伐加速,企業對于建設敏捷性IT架構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容器技術以敏捷、輕量和高兼容性成為云原生生態中的核心一環,容器技術在企業云化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云原生環境下容器云平臺發展趨勢
從功能演進角度來看,kubernetes正在成為云原生架構下的操作系統。眾所周知,k8s
在行業內容一直被認為是docker容器的編排工具,但是隨著云原生技術的發展,仔細觀察云計算平臺的架構,會發現kubernetes其實已經成為了云原生領域事實上的“操作系統(OperationSystem),kubernetes正在編排一切。
近兩年,kubernetes社區開發者也在不斷對k8s在底層資源管理、網絡管理等方便進行改進和增強。企業客戶對于kubernetes底層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容器網絡、負載均衡、多集群管理等能力,這需要廠商在kubernetes技術上具備深度積累和自主研發能力,這樣對云原生架構才能實現整體掌控能力。
另外,容器技術是支撐微服務架構的最有效的方式,微服務架構已與容器技術密不可分。容器+微服務的組合除了可以支持應用發布和管理平臺這一場景,也將在邊緣計算等領域有更多發展潛力與空間。
IDC預測,未來五年容器基礎架構軟件市場將以超過40%的復合增長率爆發式增長。混合云/多云的趨勢,適合部署在容器上的新技術和新應用場景比如邊緣計算、區塊鏈、云原生的快速發展,以及云平臺的建設從基礎架構階段進入平臺建設階段等需求都將是這個市場增長的巨大動力。
因此,到2025年,容器基礎架構軟件市場收入將與虛擬化軟件市場、云系統軟件市場齊平,成為近幾年促使軟件定義計算市場增長的新動力。